银台第 “一门三进士”的童华
在宁波月湖北端,惬月街和迎凤街交汇处有一幢称为银台第官宅, 月湖十洲自穴以来为官宦学士首选的居住、讲学之地。位于偃月堤边的银台第,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童槐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童槐之子童华以礼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童宅又被视为“帝师故居”。
童氏先世为浙江义乌人,南宋始迁于鄞之梅园建岙,明洪武间迁郡城月湖西岸,万历间再迁于醋务桥南,走上了“学而优而仕”的道路,家道遂中兴。道光三年,复造屋于原址,称“今白华堂”。其子童华、其孙童宋时红莲阁故址。童槐(1773-1857)幼时,家业零落,六岁父母双亡,然性耽劬学,发愤读书,中嘉庆十年进士,走上了“学而优而仕”的道路,家道遂中兴。道光三年,复造屋于原址,称“今白华堂”。其子童华、其孙童祥熊分别中道光十八年、光绪九年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谓。 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童华
童华(1818-1889),清末官吏。宁波鄞县人,字惟兖、薇研。历任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同治十年(1871)奉命入值上书房,任惠王兄弟授读师傅。继任吏部右侍郎。光绪四年(1878)署兵部左侍郎,调吏部左侍郎。同年奉旨与恩承入川查办事件,因沿途需索骚扰,革职留任。六年兼署顺天府尹。次年与李鸿章、左宗棠主持畿辅水利兴修工程。八年擢左都御史。
真定知府、按察使--童华 童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字心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清雍正初,入赀得知县。大学士朱轼荐其才能,雍正令其前往直隶赈灾。乐亭、卢龙两县所报饥口不实,经查核实,增加两县饥民数,加以赈济。迁平山知县,又遇灾情,不待报,遽出仓粟7000石贷民,助民济困渡难。晋真定知府,权按察使,平山出仓发粟之事被人弹劾,部议免官,皇上特诏以赦。怡贤亲王荐其治理京南局水利,华测察京南四周,于真定城外探得水泉18处,通联为水渠,灌溉田地600余亩,营田300余顷。因缺水,磁州和永平时发争水之案: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独占其利,终年闭闸蓄水,其下游永平、曲周,涓滴难润。华对此案妥然处之,先把磁州归属直隶广平府,使磁州、永平两县共享滏阳河之水;仿唐李泌、明汤绍恩治水之遗规,计板放水,几县争水之事从此永息。 署江苏苏州,奉命清查康熙五十一年(1712)欠课五千二百余万石一案。拟明察暗访妥然处之,请巡抚宽限三月,准其请。即将所捕1000多名人犯全释,并将此事上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为民请愿,体惜民艰,苏州百姓喻华为况钟,称美于世。晚年好长生之术,招集方士,炼丹求生,数年病卒。
明军把总童华
朱绪曾《昌国典咏》介绍岱山时提到,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的一次抗倭战役中,两头洞倭贼船一艘,被明军一个叫童华的把总剿毙,斩首若干。 明兰溪巨商童华
童华,兰溪人,以巨赀为番商。会海寇起,胡制府令华与汪、叶贸易,藉缓其兵。比汪、叶就缚,则商赀尽矣。
到明万历年间,政府考虑到国家安全,一度实行海禁,甚至严禁商人们下海跟番人们交往,违者必杀。但受高利的驱使,福建、广东和浙江一带的商人们依然偷偷地跟番人贸易,兰溪巨商童华就曾多次跟荷兰人通商。因此,明政府在许多典籍中就这样怒斥:“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露,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红毛番就是荷兰殖民者。
(通联员 童化平 推荐 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