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兆蓉(1838—1905)字少芙\绍甫,一字芙初,宁乡龙凤山寄石港人,同治六年举人。撰《童温处公遗书》。于光绪八年(1882年)始任陕南兴安知府,除中间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两年别调外,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期达十余年 .童兆蓉为官以注重民生而著名,于救灾恤患尤为重视.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温处道,奉行新政,推行新学,选拔资助留学生,开办蚕桑学堂,赈灾备荒,为民筹谋,清理积年教案,主持正义,打击了教会的嚣张气焰。卒于任上。在灵昆人抗击自然灾害的历程中,曾任清朝温州处道道台的童兆蓉在灵昆人民心中立下了一座丰碑。现在灵昆镇海思码道边的童公亭,就是灵昆人民为了纪念道台童兆蓉而建的。孙诒让为他撰写《神道碑铭》与《墓志铭》,述其功绩。其后人童锡梁、童恩正皆有作为。龙凤山中学即为童故居所在,现留有围墙炮台。生三子:童光岳、童光策、童光业。
童兆蓉与灵昆人民结缘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春,其时任温处道道台。童兆蓉一贯倡导“教养为富强之源”。到温就职后,他与知府王琛一起,诚集六县主要绅士,商议将原中山书院改为温州府中学堂,推行新学。为了培养高等人才,又选拔出高材生两名,每人补助100银元,保送日本学习师范、实业两科,毕业后返回故里,安排担任教职。
清朝末年,社会混乱,地方百姓,渴盼太平。童兆蓉到温就任后,即把“为民作主”奉为自己为官一方的宗旨,他微服私访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两袖清风办事,公正廉洁断案,深受百姓爱戴。伸张了冤屈的老百姓奔走呼告,温州来了个青天大人!童兆蓉在任的时间里,清理民间积案数百起。每年严冬季节,社会治安特别严峻,童兆蓉采取“防范和严惩相结合”的措施,使社会社会会秩序日趋安定。一时间,童兆蓉这三个字,使不法之徒闻风丧胆,而1901年与人民抗台救灾,围塘筑坝,开展生产自救的丰功业绩,更使灵昆百姓刻骨铭心,千秋传颂。
灵昆人民感念童道台的功绩,由绅士郑嘉周、李兆西等人商议并牵头筹银,建造了一座纪念亭。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夏,纪念亭落成,取名“童公亭”亭内塑了童公像,亭旁南墙嵌着一块深恩碑,碑上记载了童道台济民救灾的功绩,亭中还贴有对联:“追思辛丑六望天降风雨潮淹灵昆遭大害;纪念清朝童公职掌道台周济殃民报洪恩”。
第二年(1905),农历七月十六日,传来童兆蓉逝世的消息,灵昆人民自发集会在童公亭举行悼念活动。
《清史稿》童兆蓉传:(?-1905)字少芙,湖南宁乡人。晚清官吏。同治六年举人,从军陕西,积功晋知府。
光绪三年,署榆林。岁祲,便宜发仓,复运粟於包头、宁夏,单骑临赈。既而大疫,延榆绥道及榆林令皆遽殁,代者不至。兆蓉一身兼摄三官,比户存问,为具医药,全活甚众。六年,署延榆绥道。属郡荒僻,土僿民贫。为拓学舍,购书劝课,教民树艺畜牧。治榆溪河,开渠溉田,民利之。八年,授兴安知府。汰胥役,禁私钱。总兵余虎恩贩钱为利,获而毁之。税胥索贾人金,榜治几死。民间婚娶苟简,为定礼制,禁淫祀,葺昭忠、节孝祠,以正民志。安康令徵粮苛急,民聚而哗,兆蓉往抚谕。总兵及釐局挟前嫌,诬为激变,遂解任。寻得白,署汉中,逾年还本任。川匪扰境,擒斩其渠,贼溃走。调西安,摄督粮道,定徵粮改折,上下称便。二十六年,擢浙江温处道,先署杭嘉湖,明年乃之任。值拳匪乱后,瑞安民杨茂奶与教堂积衅。浙东法国主教赵保禄尤横,挟兵船至温州,必欲杀杨。兆蓉力争曰:“彼法不当死,我不能杀人以媚人。”卒拒之,以此名闻。飓风为灾,赈粜并举,民不乏食。三十一年,卒於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