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寯(jun,音俊,1900-1983),字伯潜,辽宁沈阳人,建筑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与吕彦直、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童寯的作品遍布上海、南京一带,主要有: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上海大上海大戏院、南京孙科住宅、上海金城大戏院、南京地质矿物博物馆。
出生于沈阳市东郊的童寯,其父名恩格,字荫普,是清廷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教育事业的官员,并曾经担任辽宁省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是东北的文化名人。恩格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才。童寯是长兄,二弟童荫专攻电机,三弟童村是医学家,三人在科学技术上均有杰出的成就。
童寯于1921年进入北京清华学校就读,1925年入大学科,并于同年公费送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获硕士学位。在美国求学期间,童寯与梁思成是同学,而且住一个宿舍。1928年,童寯进入美国康恩事务所工作,梁思成则回国,并在父亲梁启超的安排下来到童寯的故乡沈阳,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
梁思成到达沈阳之后,便邀请童寯回来,与他共同支撑这番新兴的建筑学术事业。为能争得童寯的允诺,梁思成当时甚至以系主任一职相让。1930年6月,童寯自美国经欧洲游历回到沈阳后,即应约加入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二年,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京,童寯又担负起了系主任的重任,支撑着学科的生存。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童寯又倾全力将自己教学的一个班的学生转学至南京的中央大学,还有两个班则在上海大夏大学借读,通过他的呼吁,由在沪建筑师们义务为学生补习功课两年时间,最后仍由东北大学发毕业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盛情邀请童寯赴清华大学,因为种种原因,童寯最终留在了南京,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留下无数风格独具的建筑作品。
(童贵宝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