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微信群还有看到一个武夷山分支的童培春宗亲有发消息说他们上祖是从福建连城县迁过去的,后笔者加了该宗亲的微信,并把连城族谱记载迁到崇安县(今改为武夷山市)的资料发给他看,因他不在老家无法核对,称后面回老家再拍照发来,于是便置于一边。后浙江童海根宗亲有和童培春宗亲联系,后者发了几张族谱给他,海根宗亲看了以后便把资料发与笔者。后与童培春宗亲联系得知,他只记得有宗亲联系过他,具体忘记是谁了,于是后面找到资料后便发给童海根宗亲,还好他是懂谱之人,随后便联系上笔者。相关经过见童氏宗亲网《连城童氏迁崇安一支对接始末》一文。
因童培春宗亲拍的族谱只有几页,又恰逢连城童氏重修族谱,笔者便联系上其胞兄童培财宗亲,后者拍了洋庄乡的谱给笔者,在录入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该谱有很多外迁的分支,有迁建安、欧宁、崇安、浦城、政和等地的。其中,有迁居同县星村镇童家堡的分支,还有迁于临县的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分支,如下图所示:
武夷山分支谱
童培财宗亲介绍,其父亲早年间为村口、坑头、童家堡三个村的联系人,后面就没有再联系了,所以没有联系方式。于是笔者便开始寻找这个分支,有从百度“爱企查”“企查查”中寻找是否有星村镇童家堡的“企业”,还从百度地图中找到童家堡,然后在附近搜索关键字“童氏”“童家”“童记”“小童”“老童”等相关字眼,经过一段时间查找后,终于找到了童家堡一个童氏相关的茶叶厂,后联系上一个女宗亲,经她介绍联系上其兄弟童培柏宗亲和村里的童培龙,后培龙宗亲找了朋友拍了族谱发给笔者,在整理族谱中,发现了迁到江西铅山县分支的详细资料,如下图所示:
笔者在百度地图中找到一个“罗家厂”,现在属于铅山县葛仙山镇管辖,随后又重复寻找童家堡宗亲的方式,找到了该镇一个童氏相关“企业”,经联系加了其父亲的微信,对方称等回家后拍家谱核对,但是笔者在随后的几个月曾数次联系对方均未获得回复。
时间来到24年4月了,笔者在查阅“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时,浏览到《青山童氏续修族谱》,发现该谱记载为“季七”公派下,世系图部分有“大拔”“养椿”公,关键是“养椿公迁钱塘化仙桥”,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记得之前整理武夷山分支族谱时,有一支记载迁居浙江钱塘化仙桥的,还专门与童氏宗亲网站长童晓等宗亲联系过,于是便又翻阅武夷山谱。这一对比发现,两处资料记载的内容居然是一致的,如下图所示:
武夷山谱载(连城童氏分支)
青山谱载
仔细对比发现,连城二十一世祖大拔公为一萱公次子,大拔公生四子,长子养春移居移居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外一图化仙桥大巷口居住(注:武夷山分支记载族谱世系仍以连城童氏始祖十三郎公为一世祖,故世代方面一致),两地族谱对比,武夷山谱记载得比较清楚。青山谱还记载了很多“大”字辈的名字,且上一代是“一”字辈,这与武夷山分支记载的资料一致。
青山谱载
笔者随后联系湖北童建新宗亲,该宗亲对中华童氏世系有一定研究,询问他是否有“季七”公世系资料,好与武夷山谱做对比分析,后建新宗亲发来了“季七”公部分世系资料,如下图所示,可惜的是,季七后世系并未发现青山谱记载的人名,青山谱也未曾记载“一”字辈以上世系资料。
遂安青山童氏世系
经整理以上资料,经对比,可确定武夷山谱记载的“大拔公”与青山谱记载的“大拔公”为同一人,且武夷山谱还有记载大拔公以上所有世系及以下世系8代人,至咸丰年间,青山谱只记录了大拔公三代人世系资料。青山谱为浙江绥安县谱,该谱目前未能找到季七公至“一”“大”字辈关系资料,武夷山谱没有记载大拔公兄弟外的其他“大”字辈世系,武夷山分支谱记载的内容很详细。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笔者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连城县迁到武夷山分支和铅山县的始迁祖是堂兄弟,如下图所示,经武夷山分支谱序记载,这两支历次修谱都有一起修谱,世系正常是不会错的,而且两支所“立”字辈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青山谱也会记载到“大拔”公世系呢?有可能是青山谱世系有迁到铅山县的,后把“大拔公”世系吸纳进去了吗?
2、武夷山或者青山谱记载有误,一个人是不会有两个“祖宗”的,有可能其中一个分支的谱弄错了。
3、是否存在两支童氏都居住在铅山县,后两支“合谱”。但是武夷山谱记载了“大拔公”以下8代世系,如果是合谱,为什么青山谱详细世系部分确未记载大拔公呢?只有吊线图部分,且青山谱其他“大”字辈以下世系记载了8、9代人。
综合分析,笔者分析,两地的谱记载的“各自”世系都有到“大”字辈后八九代人,大概率还是记载了当地“其他”分支的资料,故可能是两个分支。
因目前找不到青山谱的其他资料,也找不到“季七”公世系与青山谱的关联,故以上资料仅供各位宗亲参考,也希望各地宗亲或江西上饶市铅山县宗亲能帮忙寻找或者提供相关资料。
福建童杰章 于2024年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