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童)
一般认为,童氏的起源说法主要包括老童说、 胥童说、 童邑说等等。童姓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孙子颛顼,他有一个儿子叫做老童,子孙也就以祖先名为姓,最终形成童姓氏族。其次就是源自晋国大夫胥童,因为他协助历公灭掉了郤氏,所以结下了仇,胥童的后代为了避难于是改姓为童。最后就是在春秋时期的郕国位于童邑,最终姬姓国民以童为姓。
前些日子发现网络上还有一种司马迁后裔说!
有文章提出:司马迁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当时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受到了腐刑,因此他子孙为了躲避祸难逃到了四处,其中有一个分支族人将“司马”改为了同姓或者马姓,最终也就演化为了“仝姓”“童姓”和“佟姓”。 有文章进一步提出: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自家谱)
这种说法有点新颖,经查考资料该说法的出处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一文。清代康熙朝韩城知县翟世琪撰写的《重修太史庙记》提到:司马徽正,临嫡泒,今子孙或在洛阳同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反高门。
经查司马徽生平: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目前未见同姓与童姓之间如何的进一步演变关联,尚待更多资料的进一步证实。而同姓确实将司马迁作为来源之一。(同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两省。其起源有三:其一是商代王族子孙封于同国( 即历史上的同州郡,辖境今陕西大荔一带),子孙以同为姓;其二是周代史官典同的后代;其三是出自司马氏,相传,司马迁获罪于汉武帝,得灭门之罪。慌乱中,两个儿子出逃,把姓“ 司马”一拆为二:一个改姓马,一个姓司。后来姓司的觉得别扭,就在“司”旁添上一竖,成为同了。马,加两点,改姓冯了,今陕西韩城冯、同二姓共同祭祀司马迁,说是司马迁的后代。)
以上说法仅仅是线索指向,尚需进一步挖掘相关史料,仅供抛砖引玉!
附件一:翟世琪撰写的《重修太史庙记》
韩城县之南滨河,为芝川镇,镇城之南,为司马坡,东临黄河,西枕高岗,为有汉太史公司马迁墓,墓前有庙,庙极灵,福善祸淫一一如春秋之笔。民间祷祀今已千七百余年。然墓前明堂及左右龙虎,久不可考。左方断岸逾千尺,下有芝水崩啮不止,工费浩大,未可轻议。右与今路南南原本通,为一大高原,不知近墓大路开自河时,今已深数十丈。康熙七年,余履任,欲补起庙前明堂,首贡杨辉裕纠集乡老杨四河等二十人,共谋之。本原土甚少,不敢动,南原距本原深远各数丈,担负艰难,乃于东西路上作南北飞桥,募车于桥上,往来载运南原之土。甫数日,遂补堂基长九丈六尺,阔五丈六尺。乡老等谓:诵习太史公书者,不止吾官,奈何独费官力?因请疏募,将堂基及右岸并用灰砖三层,严加封裹。其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仍填沟数丈为神路,神路南建坊通大路,盖好德如此。然前簿特有限之力,又名实多迂享,殿门坊越六年而工不竣,四可等耻之。独远近募不倦,犹不足乃重诣本镇绅耆,请卒成盛事,工成付余剩银二两,使转付工书立碑,且求将前后勤劳一一叙明,俾后人不致废坠。余亦以太史公庙与渎祀不同,凡募助者姓名皆不可不记也。然左畔太高,难封裏,千年之后虑,岸谷之不时终为一缺。又自康熙八年,众为太史公庙会,而不能得太史公生辰,适有华山外方士,自言知其详,谓:司马子长四柱为甲寅、戊辰、庚午、丙戌,寿七十三,卒于丙寅年九月初四日,有二子,长临,字与仲,次观,字何求,史通,临之孙也,莽为安汉公,封史通,史通避莽乱,偕逢萌居嵩阳,寻迁南阳。司马徽正,临嫡泒,今子孙或在洛阳同姓,或在襄阳马姓,观之,八世孙为懿,传帝十五叶,辟刘宋之祸,去司反高门。又有女为杨敞夫人,敞后坚,传帝二世,前五代终始皆子长之裔也。而观裔司马君,实与临裔司马徽皆别有,其不朽以德不以位,又云,宋仁宗时,赠太史公,谥曰文今。兵火遗失,据此,则天之报子长与后代之。尊崇子长,可谓极盛,然皆不见经传,历查无据,故余叙太史公世家,不敢人谥扁初已妆成未遂悬也。会期暂用二月初九日,不能得的确生辰为二缺,子孙支派考据未详,故康熙八年,余为请奉祀生员,未蒙批允,为三缺,遗失谥法,无以光庙额,为四缺,又太史公像,墨刻无鬚,而今庙像有大鬚,计子长未宫之前才二十七岁,虽有鬚不宜侈,或有错误,然天下塑像仅见于此,未敢议更,亦当考据妥确。另建一像今未建,为五缺,又圣庙皆有配,子长之配得二十一史方成钜观,众限于力,为六缺,故于记有二义:一记成以报乡老杨四可等二十人蠲赀者若而人,一记缺以俟后人。(载《韩城县志》
附件二:童姓起源和来历(摘自网络)
1. 源自老童
黄帝的孙子是颛顼,颛顼则生下了很多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做老童,也被称为卷章,老童的后裔则更是个个都是名人,比如重黎、陆终、彭祖等,而老童的后裔子孙中也有部分以祖先名为姓,最终形成了童姓,因此童姓也是目前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2. 源自胥童
晋国的大夫胥童也是童姓氏族的祖先之一,在春秋时期,胥童是晋厉公的心腹,当时和郤氏有一定的仇怨,于是之后便为晋厉公出谋划策,将郤氏全族都消灭了,这也使得他结下了仇,直到后来栾书攻打了正在游猎的晋厉公,最终胥童也被杀,所以他的后代子孙为了避难,于是就逃到了其他地区,并且以祖先的名进行了改姓。
3. 源自童邑
童姓氏族还有一个分支是源自郕国,在春秋时期,姬武建立了郕国,郕国居民也是成姓起源和来历的一个分支,而郕国正好就位于一个叫做“夫童之地”的位置,后来齐国灭掉了郕国,最终居住在这里的部分遗民也就以故国为姓,尤其是姬姓后裔改姓为“夫童氏”,最终简化为童姓。
4. 源自司马迁后裔
司马迁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当时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受到了腐刑,因此他子孙为了躲避祸难逃到了四处,其中有一个分支族人将“司马”改为了同姓或者马姓,最终也就演化为了“仝姓”“童姓”和“佟姓”。
附件三:百度有载一种说法(仅供参考)
同氏起源于商朝子姓,为诸侯国,其后世子孙为同氏,到汉朝萧何的夫人也是同氏女。
中文名
同氏
起源
商朝子姓
缘由
司马迁的子孙也有躲避迫害、战乱
同宗同源
佟氏、仝氏、童氏
在西汉司马迁的子孙也有躲避迫害、战乱,改姓同氏。
宋朝时期,有女真贵族夹谷氏也改姓为同氏。南宋的同鼎就是夹谷氏的同氏祖先。
同氏与佟氏、仝氏、童氏同宗同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