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陵 童朝进
天下童氏出雁门,雁门郡是我们童氏的郡望地。历史上雁门郡的辖地历经变迁,童氏后人是应该有所了解的。
“雁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雁门山,雁出其间匕与。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代”是代郡(今河北蔚县),高柳为县,指今山西阳高。这是“雁门”的最早出处。雁门郡之名来自高柳(今阳高县)雁门山(今云门山),因其同在外长城,为同一防线,故郡以山而名之,东汉随着雁门郡的南移,产生了其后的雁门山和雁门关。
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赵武灵王北地拓疆,在雁门关外置雁门郡(郡治善无,今右玉县)、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和代郡(今河北蔚县)。
秦时天下设36郡,其中雁门郡领3县(善无、马邑、平城),与现今之大同市、朔州市地域相近。
西汉沿袭秦制,设雁门郡,辖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强阴等县。汉雁门郡治所善无县城址已被考古认定与现在的右玉城相重叠。城址位于由南向北流淌的沧头河东岸阶地上,北距杀虎口10公里。西汉善无雁门郡影响久远,雁门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和习尚,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古雁门地域和古雁门文化。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雁门郡南迁,移治阴馆县 (今山西朔州市东南五十五里夏关城)。
三国魏移治广武县 (今代县西南十里古城)。
后周改代州为雁门郡。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 复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在雁门县 (今代县)。
唐武德元年 (618) 复改代州,天宝元年(742) 又改为雁门郡,辖境已缩小到今山西代县、繁峙、原平、五台等县地。
宋时称代州雁门郡。
金时废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