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陇,是历代史书方志鲜有记载的一个小地名。据考证其方位在今义乌市江湾老街隔江相望、徐江下赵村与岩店村之间,离老义乌江仅百米左右,一口叫“下塘沿”的水塘周围,当地人称作“姓童”的小坡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附近村民改地造田,小坡地中曾挖出若干墙基、瓦砾,当时尚有硕大的祖坟。此为已消逝150余年的巴陇村遗址。
约明代嘉靖年间,义乌童姓始迁祖童廉之十七世孙童尚敬(字承恭、号仰峰)从稠城西门分迁廿三都巴陇村。此为巴陇派之始祖。
尚敬公生思成、思明、思銮、思进、思兴、思智六子,为思字辈。以下依次为应字辈(13人)、一字辈(7人)、世字辈(7人)、国字辈(8人)、家字辈(18人)、兴字辈(17人)、起字辈(10人)、人字辈(11人)。自明代尚敬至清末人字辈,巴陇村共繁衍十世,先后有98号男丁。
在清代同治壬戌年(1862)的某一个冬夜里, 一场大雪过后,太平军突然包围袭击了义乌江南岸的巴陇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毛”杀死了童起法妻子赵氏(时年45岁)、抓走了童起風(49 岁)、童起雲(41岁)、童汉年(25 岁)、童人有(17岁)、童人华( 10 岁)、童人森(9 岁)等6人,然后,一把大火烧光了巴陇村所有村舍,熊熊大火映红了义乌江......其余童氏不知所终,或死难或被掳或失踪,总之在同治壬戌之难后,小小的巴陇村至少有16户人家断绝了子嗣。至民国乙丑(1925)年稠西童氏重修家乘时,巴陇派仅思智公下一支、人求公一脉独存。
笔者高祖父童起福(嘉庆戊辰1808---光绪癸巳1893)与妻子张氏(道光壬午1822--光绪甲午1894)一家,有童人智、童人辑、童人求三子。灾难发生后,童人求的两个哥哥童人智(6岁)、童人辑(2岁)失踪。童人求是笔者的曾祖父,当时年纪尚不足周岁。父母与幼儿一家三口得以幸免。
巴陇村被焚后,童起福与妻张氏带着儿子童人求移居到义乌江对岸的江湾古镇。在童人求 31岁时,父母相继在江湾离世。巴陇派童氏独苗童人求顽强生存,在江湾镇开茶馆,娶妻生子,重振家业。童人求娶丁氏,1882年生子童文奎(字子联,号必挥,笔者的祖父)、1885年生童文星(字子照),至今已传承了5代童裔。童文奎、童文星兄弟均名登方志史籍。
江湾老街文化礼堂正对门的童家故居
童人求的童家老屋位于江湾老街,即现在的赵关良宅,现已经过改造但老屋尚在,就在现在的文化礼堂正对门。当年虽是茅草顶的平房十分简陋,但江湾附近十里八乡几乎老少皆知。童人求绰号“童癞头”,后来因儿子省城为官,人称童太爷。江湾一带,许多人有急难,他都乐于帮助。尤其是经常为穷人、冤屈者去监牢里“捞"人。故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一辈几乎人人皆知。
民国年间,童文星在义乌、武义、金华、上海、兰溪等地兴办实业,后迁住武义、兰溪县城,也常回义乌江湾,生童永泉(生于义乌江湾)、童永良二子。童永良迁武汉,曾任作曲讲师。童永泉后迁住兰溪县城,生二子一女。其孙辈现有复旦、南开大学毕业者。
祖父童文奎(1882-1942),辛亥革命光复党人、近代民族工商业实业家、义乌近代名人,字子联、号必辉,出生在江湾,童年刻苦读书,考中清代末科秀才,21岁时离开江湾,考上了杭州的浙江武备学堂,对浙江辛亥革命与工商业都作出了贡献。 童文奎参加辛亥革命光复杭州南京后,省城为官,家道中兴,生四男三女。中年时回义乌租住县城南门,后迁回西门,居西门童大宗祠后花园,兴办义乌电气公司与南华(氟石)公司,1939年被推举为义乌县商会主席。1942年日军侵华,因其资历,迫其担任伪县维持会长。童文奎宁死不当汉奸,死于国难。葬于义乌江边王宅村后童山。
童文奎辛亥革命光复杭州时任连长(队官),后升任营长一直到团附、团区司令官,他一直带在身边的勤务兵就是江湾的邻居王德林。王德林现有孙辈在江湾。
童文奎的四个儿子皆有成就:其长子童咏梅少有文才,有散文《义乌一瞥》传世,惜英年早逝,葬童店附近;次子童咏春迁住武汉大学,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农机学会副理事长、我国机电排灌教育家;三子童咏铭(笔者父亲)居义乌西门,曾任三所小学校长。幼子童咏熙居温州,任副教授。童必挥、童咏春父子同登义乌名人录。义乌县志、市志、义乌名人录均有载。
1942年前,童人求夫妇与其媳王海妹在江湾老街开茶馆。1942年童人求逝世后葬于江对岸四里滩。王海妹(大家称其为嬷嬷)带着一女童金云(建国后嫁江西)、一子童荣德(绰号饭篮子)续开茶馆。解放后王海妹逝世,童荣德在江湾读完小学迁往他处。据当年江湾老街的童家邻居、现年78岁的知情人吴仙金老人回忆,在桐庐教书退休的中金村人金裕棋,当年他与童荣德是同学。
从清代同治年童起福夫妇迁住江湾,到建国后最后一对童氏姐弟离开江湾。巴陇童氏四代人前后居住了八九十年。巴陇童氏之后人,现在散居在义乌江东街道江南四区、兰溪、温州、武汉、杭州与欧州等地近30人。
(作者:童晓 联系电话 13064647130 2019.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