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童宗親會:董童聯宗只發生在部分福建台灣
元朝(1271~1368)末年,17世祖童學顏任松滋知府,1344年兵革之亂,童學顏知府出征,不慎堅馬折足昏厥,知府門下董將軍帶兵迎敵,護主殉亡,死時紅顏不變,手執戈矛而立。童知府回醒知董將軍殉職,續率兵敗敵。童知府立誓“後世子孫永世祀奉”。即時呈文朝廷(元朝)按功論賞,朝廷封“護國佑雄將軍”,是夜,董將軍托夢童知府:“生為主公部將,死為童家守護,願從主公立像配神”。
童學顏任內返回漳平縣永福裏長春社(今永福陳村),董將軍飛爐長春庵廟,村民供奉有求必應。閩南、粵東、臺灣板橋、土城、新店、桃園、基隆、嘉義…童氏宗親均祀奉董將軍,以董將軍為童姓家族保護神,祭祀香火經年不絕。董童宗親會也由此而來。
董楊宗親會:董楊聯宗只發生在部分福建台灣
【彰化溪湖楊氏族譜】:祖先楊注,祖籍浙江余杭,南宋晉江人,傳4世至楊夢齡,以董世興之子君選為嗣子 ( 董世興之子過繼到好友楊夢齡下為嗣子 ),再傳5世至明武宗(1491~1521)時,兄楊相孫(註) 留故居漳州長泰縣後奄,弟楊敦素遷南安夾水頭,是南安楊氏始祖。
明正德年間(1506~1521)楊敦素公從故居漳州長泰縣後奄遷居泉州南邑25都夾水頭。乾隆(1711~1799)末年楊海公與族人陸續渡台彰化溪湖。今彰化楊氏90%是楊敦素公後裔。
註:楊相孫(字敬在)裔:楊道會、楊道賓、楊錫,為複姓董,在《史書》及【族譜】都有記載,《明史》【董氏家承】:隆慶二年(1568)楊道會三甲進士,任布政,萬曆14年(1586)楊道賓一甲進士魁元,任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其男錫,蔭至刑部,題疏懇求恩准複姓董,奉明神宗(1563~1620,或稱萬曆帝)皇帝御筆「既承久代,不准複姓,欽賜【董楊公】,乃以楊姓傳嗣」)。今泉州有董楊大宗祠(董楊,與童氏無關)、福建華安也建有董將軍廟(童董,與楊氏無關)、台中龍井300年的天波府(台中市龍井區三德村中厝路107巷5號,供奉楊家將,主辦過兩岸董楊宗親會)、閩臺多處有董楊宗親會。
董童楊宗親會:這是錯誤聯宗,如下說明
董童宗親會:福建永福裏長春17世祖童學顏、童學恭(後裔:台灣基隆、萬里、板橋、土城、中和、桃園)、童學科(後裔:台灣新店)。早期基隆有董童宗親會。
董楊宗親會:明神宗欽賜泉州【董楊公】,後裔在閩台有董楊宗親會。
董童楊宗親會:因不知董(董將軍)童、董(董世興)楊的原由,董是不同一人,早期在台童氏宗親會誤串連董童、董楊,成為董童楊宗親會,後來台湾世界童氏宗親總會成立,就不再誤寫成董童楊宗親會了。
(中国台湾童正淙 依【長春童氏族譜】《明史》【董氏家承】【彰化溪湖楊氏族譜】2019.11.6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