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 童子权)
2017年秋湖南省汉寿县龙邑经学堂四个分祠拟合并统一并续修族谱。作者虽远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也通过网络与老家兄弟子进、子云共同编辑与核查了百年前迁往鸭子港乡余家咀村的接港西祠堂宗支近亲信息,发现原族谱对始祖迁徙情况介绍甚少,就考证了众多资料来解释始祖原居何处、为何离开原籍、为何定居龙阳县,始祖宗亲分布等问题。
原族谱记载始祖原籍江西饶州府余干县东乡村童家堤,但东乡村位置无法确定。已知的是始祖家族是渔民且迁徙到常德府龙阳县后也多代以打鱼为生,始祖原住地必是渔民汇聚地(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洞庭府西滨之目平湖,工作后又多次到江苏洪泽湖地区开展科技合作,认为渔民汇聚而居是一个基本常识),因此始祖原住地应该在余干县北部的鄱阳湖南滨,需要考证明初余干县的相关地理信息。查明史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在县以下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规定每10户为一甲、每11甲为一里、若干里为一乡,并没有村的设置,这点也可从1991年版余干县志得到佐证。据余干县志记载,自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 至清末,余干县共设置12乡不曾改变,并没有东乡或东乡村或东村的记载。经查文献《渔业与鄱阳湖区域社会》发现,自元末明初余干县北部就有东源、西岗两大渔民汇聚地。查今余干县地理信息,现在依旧有东源和西岗的地名,东源与西岗在竹子池(连鄱阳湖)东西两侧,有东源乡(公元2006年撤销)和东源村。查鄱阳湖南滨的余干县地理变迁情况,康山乡为清朝后期湖滨淤积而成,康山大堤1966才建。故东源为古地名且一直未变化,明代属洪崖乡、今属瑞洪镇。可以肯定的是原族谱记载的始祖原籍缺乡名也缺都名(都必须是数字编号)且不应该出现村名。原族谱记载的东乡村有可能是清代末年以后续修族谱时东源乡或东源村之误记,因此可合理推论出现在可以追溯的始祖原籍:江西饶州府余干县洪崖乡东源童家堤。
原族谱记载始祖三兄弟及家室是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离开原籍的,原住地必有重大事件发生。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大量家谱记载和历史学家葛剑雄的考证,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有记载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府、岳州府、安庆府等地,南线走陆路、北线走水路,但始祖不在此次官方移民之列。永乐元年是朱棣靖难后登基年号,饶州府不可能大规模移民至湖南,即使迁徙也应该是战乱的北方。而据余干县志记载,永乐二年(1404年)大水灾,自正月初大雷雨,积潦至五月初旬,洪涝泛滥,船行树杪,死人和倒房难计,七月水退。斗米价银三钱七分五厘,始祖因此次水灾移民又时间不吻合。作者深信原族谱记载始祖迁徙时间不会有误,也坚信当时余干县必发生大事件,就继续广泛查阅其他史料,终有所获。据江西水利厅编辑的历史文献《江西历代水旱灾害辑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浮梁春夏大雨、水溢城郭,浸居民之半;余干夏淫雨,洪水横流,堤岸颓圯,坏民庐舍,伤害稼穑;波阳秋旱。江西省水利厅的水旱灾害历史文献记载应比现代余干县志记载的历史事件更权威,因而可以确信是因为永乐元年余干县大水灾,始祖被迫外迁的。
在始祖外迁前6年的洪武三十年,饶州百姓已经被官方组织大规模移民常德府各县了,余干县官方或始祖就已经知道龙阳县和余干县的地理环境极其相似,适合渔民生活,也已知晓具体的迁徙路径。因此永乐元年余干大水灾时,始祖不是自发前往龙阳县就是应官方要求前往龙阳县的,并不是盲目或随机的,目的地很明确。
龙邑经学堂族谱在始祖之前约有400年无据可考,综合全国各大童氏祠堂始祖迁徙信息,可以合理推论其宗亲的分布情况。朱元璋在鄱阳湖(余干县境地)大战陈友亮而奠定帝业,也导致他对饶州民众的惮忌,所以大量迁徙饶州民众,先豪强后平民,且将近亲拆分安置。童氏自宋代始迁鄱阳县到明初大分迁时,童氏家族在鄱阳湖地区繁衍了300年左右,必成大族。南宋至元末有记载童氏宗亲从南昌县泽里、鄱阳县高家岭等地外迁,早于明代饶州大分迁。南昌县泽里位于鄱阳湖西岸,余干县东源位于鄱阳湖南岸、鄱阳县瓦屑坝位于鄱阳湖东岸,三地水路距离近,这三县童姓可能有较近的宗亲关系。参照其他童氏族谱信息,可大概推论出始祖的宗亲关系:始迁祖宗亲宋代发祥于南昌,元代兴盛于饶州,元末明初大分迁至黄州府、安庆府、庐州府、常德府等地,留守宗支今聚居鄱阳县饶丰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