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童敬清自明朝洪武十一年从陕西凤翔府歧山县义凤里从军到青海西宁。当时是做修筑城堡,后据《西宁史话》载:“汉武帝元狩二年,汉将霍去病设西平亭,至北宋崇宁二年改为西宁州,西宁之称始见于史。”
《礼记•大传》:“‘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而进入阶级社会后,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为主,主者为宗并有特权,他死了则由宗子继承。
我祖从陕西岐山县义凤里因何来西宁乃至定居北川洪水沟?据谱载:“因知我始祖自大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选用平凉卫后所百户杨聚下实授总旗,十九年改调西宁卫刘胜下总旗。”(编者注:卫,明代驻兵的地点,驻军人数比‘所’多,后来只用于地名)。
《西宁府新志》载:“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属陕西行都司,城因厓为基,池不能环,古湟中地。洪武十九年,命长兴侯耿秉文率陕西诸卫军士筑之。”“耿秉文,濠人。洪武中,从大将军徐达走李思齐,张思道,以兵下河西。开拓宁境,筑城浚池,设卫所。置马驿七,递运所五,立演武场,建杂造神器局,以功升长兴侯”。
我一世祖就是奉调跟随耿秉文来西宁参加筑城劳动的,工程峻工后耿秉文留任西宁指挥佥事,所率军士未返回原籍留驻西宁。一世祖从那时起又在西宁卫刘胜下任总旗,已有六百二十年。谱中所提到的西宁卫刘胜是否是《西宁府新志》中的西宁卫指挥刘诏,因一字之差而无法佐证。
据谱载:“先祖调西宁卫后始居在何地,茔葬在何处,何祖居于赵家磨,何祖又居黄家寨,何祖选居洪水沟,俱未知其详。”
《大通县志》载:“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进入西宁州,原元朝西宁州官员和当地的各少数民族头人,由明朝授以官位,俗称土官,特准世袭。入清后成为土司。陈土司(子明)所辖寨堡属今大通的有洪水沟、鲍家寨、宋家庄等。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属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鄯六千户所,其中北川千户所管辖今大通地区。”(注:所址在今大通新城闇门)《西宁府新志》载:“陈子明,江南山阳人。元淮安右丞,明吴元年归附,授指挥。北川河东土司陈小庄,城北五十五里。”(注:今互助县陈家台)
我祖调入西宁卫后,先后在西宁、碾伯、古鄯、北川千户所服役。明朝时安定、曲先、阿端、罕东塞外四卫之番族频繁劫掠西宁领地,我一至七世祖都征战在冰沟(今乐都)、红崖、沙塘川(今互助)、燕麦川(原属大通、互助两地,今属互助南门硖)、沙金城(今门源)等地,有三人阵亡。由于战乱,前六世先祖无固定住地,曾先后在民和、乐都、西宁、互助一带随军移住,并在上述地区留有童氏后裔。由于住地不定,没有固定茔地,很可能零星之葬在上述地区。祖谱中前六世先祖住地不详,未记葬地的就是这个原因。在北川千户所服役时,就住在赵家磨、黄家寨一带,七世祖童禄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月在冰沟阵亡后墓葬黄家寨西湾山里李家地,胞弟童珊、童琥亦葬于此茔。由此推算,先祖在四百五十多年前就居住在赵家磨、黄家寨。
明朝时在军队中实行屯田制度,每个军属分给土地五十亩,屯田种粮供养军队。因赵家磨、黄家寨一带属川水地区,土地有限,不能满足供给,垦荒逐步向西部山区发展。定居洪水沟就是被分配到那里屯田,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直到明末结束了屯田制,清雍正三年改革了军事制度,取消了世袭制,我童氏家族几百年的行伍门第,由此“转型”,由军户转为农户,定居洪水沟。
青海的童氏200多人已于2009年3月8日举行了《青海童氏总谱》请谱仪式。总谱中所涉及到的县市有西宁市、乐都县、互助县、湟源县、海宴县、刚察县、湟中县、大通县等。总谱分上下两册。历时4年多。
文:青海大通县童生科15997013508 QQ:842581285 qhdttsk@163.com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