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续 不完全版本 疏漏难免 尚待完善)
迁徙图
晋代,从括苍(丽水)——晋末迁入寿昌县五都八鼓桥(今航头镇大店口八鼓桥村)—太平兴国初年迁入兰溪纯孝乡黄冈(即今虹霓山)
睦州建德童姓始于晋代,从括苍(丽水)迁入。先祖童恢,汉代居住处州括苍。晋时,童恢后裔童耿、童聊、童职三兄弟,以义勇起御契丹,立功受封督军大将。晋末,童恢后裔受屈外流,从括苍寓居寿昌县五都八鼓桥(今航头镇大店口八鼓桥村)。
公元318年,东晋文伯公随晋元帝南迁建都建康后,卜居睦州建德,至我祖德十一徽公,于太平兴国初年自睦州之寿昌八鼓桥迁居兰溪纯孝乡黄冈(即今虹霓山)。
先祖童仲玉
先祖童仲玉,汉武帝时为琅琊内史(京兆尹)。生二子:长子童恢,字汉宗,为不其县令,后升丹阳太守;次子童翊,字汉文,为长兴县令。传至三十四世童澄,字国宾,号清溪,居江西南昌择里。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官至殿中左侍御史,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因上秦怡旨,谪降回祖籍。童澄返乡途径兰溪,见此地风景秀丽,遂遂定居兰溪平度(女埠)椒石西二里,占籍为家,是为童家村。北宋末年,裔孙童宪由椒石分迁香溪。南宋末其一支从兰溪香溪迁入建德里童村。
东汉时,山东省诸城的童仲玉以乐善好施,传名邑里。灾荒岁月,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成为众口称赞的大善人。
差不多同时期,山东诸城童氏还有童恢、童翊兄弟为人称颂。童恢曾任州郡小吏,司徒杨赐听说他奉公廉洁,便召入府中任职,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出任不其县令。
史载,童恢任不其县令期间,“耕织种牧,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内连年无囚”。童恢以政绩卓著擢升为丹阳郡太守。童恢死后,不其百姓立童公祠,又筑衣冠冢,年年祭祀。弟弟童翊也毫不逊色。
《汉书》载:“童翊,字汉文,东汉童恢之弟,名高于恢,宰府先辟之。翊阳喑不肯仕,及恢被命,乃就孝廉,除须昌长。化有异政,吏人生为立碑。闻举将丧,弃官归。后举茂才,不就。卒于家。”
据今保存最完整的下新方村童志炎藏放的《雁门童氏宗谱》60卷,其迁徙史记:第一世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由江西南昌泽里村来迁;第二世分徙香溪;第四世分徙西童、石渠、泽基;第十世分徙东门外;第十一世,由五两屏上下童徙馒头山脚;第十三世由泽基分上新屋,由馒头山脚迁金家(又名择里畈);第十八世由上新屋迁西乡青龙山;第廿二世由黄坑边迁横大路;第廿三世又由下坂迁成上新坊,由泽基迁大吴岗等等。
女埠《雁门童氏宗谱》载:始祖童澄,原籍江西南昌择里,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曾官至殿中左侍御史,因与唐子方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上奏忤旨,谪降致仕,过兰溪,时原籍被乱,遂家居于焦石西二里童家。
(通联员 童华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