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1931届土木工程系校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童大埙教授,不幸于2011年2月11日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0周岁。学校发去唁电,深切哀悼童大埙学长。
童大埙学长是我国铁道工程领域著名的专家和教育家,“铁道工程”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童学长1911年8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19年考入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级小学预备班就读,1923年直升南洋公学附中学习,1927年进入交通大学,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学位。参与平绥铁路建设,工程经验丰富。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路桥系主任,上海铁道学院教授等。
童大埙学长长期致力于铁道轨道结构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尤专于轨道力学。编著《铁路轨道及路基》、《铁路曲线及土方》等,为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附:百科名片童大埙
童大埙,铁道工程专家,资深教授。长期从事铁道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及教育工作。是中国铁道工程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铁道线路养护维修实现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他注重实践,解决工程难题,丰富教学内容。编写了《铁道工程学》等多部教科书。为铁路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童大埙,教授。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1937年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湖南大学、交通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教授、路桥系主任,上海铁道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致力于铁道轨道结构的教学和理论研究,尤专于轨道力学。编著《铁路轨道及路基》、《铁路曲线及土方》等。2011年2月11日22时37分因肺部感染引起全身各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出生 童大埙,1911年8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家庭世代以小商贩、手工艺为生,薄有田产,兄弟姊妹9人,他为长子。因不善经营,家道中落,加之人口众多,入不敷出,生活相当困难。 1915年,4岁的童大埙即进崇明桥镇初级小学就读。1919年毕业后考入创建于1896年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级小学预备班就读。学校以勤、俭、敬、信为校训,要求学生把“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尊敬师长、诚信待人”作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附小十分重视师资阵容,讲课清晰而有条理,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附中学习 1923年,童大埙直升附中学习。附中学制为4年,所设的各门课程均较其它同类学校为艰深,任课教师均为国内知名人士,要求非常严格,这为他日后进大学听外籍教师授课、阅读外文书籍以及出国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期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他参加了游行,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行经南京路时,队伍被逼后退,亲见十多位爱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经过这次血的洗礼,他进一步认识到国弱受人欺和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增强了发奋学习、富强中华的意志。 1927年,童大埙直升大学本部。当时正值北伐胜利,南京政府成立铁道部,南洋公学改名为部属上海交通大学。他原来的志愿是学习电机,后响应政府号召,改学土木工程。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异,曾获民六奖学金,还利用课余时间在附近正风中学兼课,所得酬金,用于继续攻读,借此也锻炼他的教学才能。 大学毕业 1931年7月,童大埙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分配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先被分配至第一工务段西直门工程处实习,期满后升工务员,改调张家口工务段工作。 1934年春,童大埙参加了在北平清华大学内北平试区举行的第二届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考试,当时报考铁道工程的人数很多,而录取名额仅一名,竞争相当激烈,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童大埙在英国留学三年,前二年半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就读,进工学院土木系当研究生,这是一所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导师是颇负盛名的A.J.S.Pippard教授。享有英国皇家学院院士(F.R.S)的荣誉称号。1937年春,童大埙通过答辩,获帝国理工学院校长授予的工程硕士()学位。结束三年学习生涯后,经驻英大使馆及驻德大使馆介绍,先后在英国各铁路公司及德国各铁路局参观考察,获益良多。 1937年夏,童大埙应长沙国立湖南大学之聘,任土木工程系教授,讲解多门铁道工程课程。7月底从英国出发,经巴黎、罗马到威尼斯搭乘意大利邮轮Count Verdi号回国。不料在印度洋途中,从广播获悉,“八·一三”事变突然爆发,淞沪处于炮火之中,乃改从香港登陆,经广九,粤汉,湘鄂铁路到长沙湖南大学报到。 1939年春,湘鄂吃紧,湖大西迁辰溪,师生星散,被迫停课,前平绥铁路局长沈昌出任昆明叙昆铁路工程局局长,邀童大埙前往共事。童大埙只得告别教育工作,于1939年秋携眷赴昆明,先后任叙昆铁路工程局副工程师,历任滇缅铁路工程局正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央设计局交通组专门委员及昆明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副处长等职务。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童大埙进教育部任高等教育司帮办之职,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 任教期间 童大埙于1956年在同济大学任教期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上海同济大学民盟支部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常务委员,现为民盟上海市委顾问。1959年12月,童大埙被提名为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以后又被选举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从第七届委员会开始,改任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理事,现为该社名誉理事。1980年上海市铁道学会成立后,童大埙被推选为第一届及以后各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现为该会荣誉理事。 此外,童大埙曾被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聘任为第三及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还曾先后被聘任为上海市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授职称评审组成员及工科院校办学水平试点专家组成员等。 童大埙于1987年9月在上海铁道学院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后被土木工程系返聘为教授,仍兼轮轨系统研究所名誉所长职。1995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与上海铁道学院合并,改称上海铁道大学,童大埙又被指派为校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4月27 日,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更名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他先后为《辞海》(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北京)、《土木建筑工程词典》(上海)、《现代科学家传记》(北京)编写有关条文和文章。 童大埙于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先进工作者。1992年由国务院颁发证书,享受政府发给的特殊津贴。 病逝 2011年2月11日22时37分因肺部感染引起全身各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童大埙教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2月19日下午,童大埙教授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原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毛经权、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等领导及童大埙教授家属和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等参加了告别仪式。 告别大厅庄严肃穆,童大埙教授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两侧挽联上写着“庚款留英海归著书传后代,教书育人千万学界留英名”。大厅左侧排放着上海市政协、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委合作交流办公室、同济大学、上海铁路局、上海铁道学会、上海铁路局同济校友会、华东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单位敬送的花篮。大厅右侧排放着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张惠新、全国人大常委冯之竣、铁道部党组书记盛光祖、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上海市委合作交流办公室党委书记鹿金栋、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祁学银等敬送的花篮。童大埙教授生前的亲朋好友、学生同事也敬送了花篮。 主要成就 注重实践 解决工程难题 童大埙大学毕业后在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平绥铁路是原京张铁路的延伸,当时已通车至包头。京张铁路是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不依靠外援,全部自力更生的一条铁路。其中关沟段之险及勘测设计构思之巧,常为世人称道。在上级领导的热情鼓舞下,童大埙不仅努力做好工作,还业余走遍铁路沿线调研,完成2篇论文。一是“平绥铁路沿线钢板梁桥的加固问题”,二是“铁路沿线的坡度削减问题”,受到路局的重视,经评审,分别获得全路最高一等奖和三等奖,并颁发奖杯作为纪念。时隔60余年后的今日翻开童大埙的旧作,当年论文关注的铁路沿线钢板梁桥的加固问题依然存在,所提出的加固方案也还有现实意义。童大埙收集了大量现场资料,指出铁路路基不需要“尽量”加宽、边坡不需要“尽量”减缓,应该有一个合理宽度以及根据路基填料的内摩擦角决定的边坡坡度,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投资。 童大埙认为从事土木工程的人,除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实际的经验,他教导同学要下到生产第一线,向生产工人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同济大学讲授铁道工程课时非常注重课程实习,无论条件多差,每次实习他都带队前往,吃在工地、住在工地,给学生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许多是他的学生,但他从来不摆老师、教授架子,平易近人地和大家一起讨论,耐心地解答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每次带学生实习都细心地观察施工人员的操作,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钻研新的施工工艺,认为参加学生的实习对他自己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听过他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说他的讲课永远是“新鲜”的。 促进学术交流 增进国际友谊 童大埙1982年10月,童大埙应美国铁道工程协会的邀请,赴美参加该会在新奥尔良城举行的年会,并在会上作题为“焊接长钢轨的纵向温度应力分布”的学术报告。当时,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一些铁路高校与现场合作对此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试验,取得了不少为国际瞩目的成果。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童大埙花费了近半年时间,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几经易稿,还拍了大量照片,如长钢轨的焊接、储存、运送以及养护、维修的全过程,有的照片须深夜在现场拍摄,工作非常艰辛。 为了取得良好的发言效果,童大埙反复推敲,力求言简意赅,口齿清楚,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后,童大埙在台上作报告时非常得心应手,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美国铁道工程协会执行董事施奈札先生还亲自授予该会大型重金属会徽一枚,作为纪念。报告全文刊登在该会1983年第692期会刊上,并被邀请为该会的海外会员,在此期间,童大埙还受铁道部的委托,出席在Colorado Springs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重载铁路会议,并承留美同学戴忠及旧金山圣荷赛大学Venuti教授的邀请和陪同,先后访问了有关大学和试验基地,既开拓了眼界,又结识了一批新老朋友。 1994年5月,童大埙应日本友人冈田宏的邀请,偕同夫人一起赴东京参加法政大学举办的一次高速交通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的发言。现在,由冈田宏和日本法政大学广冈治哉教授共同发起的中日高速交通研讨会,自199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上海铁道大学及东京法政大学举行,成为制度,对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主要论著 1 铁路曲线及土方 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 2 铁道工程学 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1年 3 隧道工程学 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2年 4 俄华土木工程词汇 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3年 5 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上)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 6 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下)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 7 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三册(中译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5年 8 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五册(中译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6年 9 轨道力学及轨道工程(中译本)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年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