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获悉,枝江一中17岁的童良以670分夺得宜昌高考理科榜首,记者当日对这位带着眼镜的斯文男孩做了采访。 小时读书读肿眼睛才罢休 本次高考,他考了670分(满分750分),语文120分、数学140分、外语138分、理科综合272分。童良是枝江市马家店镇白家岗村人,父亲童全国,42岁,是名小学教师;母亲,41岁,在家务农。深受父亲影响,童良从小就非常喜欢读课外书,爱不释手,一直读到肿了眼睛,实在看不下去了才休息。书中有比较经典的话他全都做了读书笔记,高考作文的材料他以前就曾读过,并做过分析,所以作文发挥得很好。童良指着自己的眼镜说,都800度了,太喜欢看些科幻类的书了,没办法!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他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 状元有本错题集 虽然高考在宜昌夺魁,但童良仍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要不是一个小失误,数学就149分了,理科综合也没考好,平时模拟考试都可以考到290分。此时童良没有任何胜利的感觉,很平静,这次当了宜昌理科状元,他并不感到意外,只觉得是自己的实力。 童良说喜欢多看自己曾做错的题,记住错误,才保证高考不犯错误。学习上跟老师同步,是他成功的另一个法则。童良曾被老师称为“不听话”的孩子,学习上总是超前,高二时就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学习上没按老师要求去做,自己走了弯路。 “奇才”想做物理学家 他酷爱物理,想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高中读了大学物理《量子理论初步》,平时经常读些物理学家的文章,这次他非常想考进清华大学。
( 记者 李海夫) 后来居上的理科状元——访我市理科状元、枝江一中学生童良 6月25日,从枝江市一中传来喜讯,该校高三(1)班应届毕业生童良,以总分67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市今年高考的理科状元,在全省位居第19名。当天,记者赶往枝江一中,采访了童良和他的老师、家长。 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都是后来居上 童良的言语不多,说起话来轻言细语。即使是在得知自己成为今年宜昌市的高考理科状元之后,他也似乎很平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奋和惊喜。他的班主任王惊涛老师说,童良一直就是这种性格,在同学们中间,他是较为特殊的一个。高中阶段,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在同龄人中不多见的稳沉与持重,加之他喜欢古典文学,说话少不了“之乎者也”,同学们戏言他是“少年老成”。 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均衡,这次高考也发挥得不错:语文考了120分、数学140分、英语138分、理科综合272分。他父亲说,其实童良这次可以考得更好一些,因为按他平时的状况,有一道物理题本是不该丢分的。 童良在回顾自己十几年来的学习生活时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过程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每次开始入学时,他都不是最优秀的,而是后来居上。 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童良5岁时就在父亲任教的枝江市仙女镇四金小学上了学。后来,他父亲发现由于孩子与学佼老师太熟悉太随便了,不利于童良的教育,于是上三年级时便让他转了学,到离家近的马家店街办白家岗小学就读,由在家务农的妈妈照顾他。此后,他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果然大为好转。 初中三年,童良在枝江市实验中学就读。刚开始入学时,他的成绩在学校并不拔尖。第一次月考,他在年级排到40多名。但他勤奋好学,渐渐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初二开始进入年级前10名,初三时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各科成绩都很均衡。 刚刚进入枝江市一中时,童良的中考成绩在学校是第129名,学校结合“如何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题研究,开办了两个实验班,共招收130名学生,童良刚好进入。他在学习上有提前预习的习惯,但效果却并不太好。曾经有一个数学问题,他在预习时看了三天,想了三天,也没有弄懂,后来上课时,老师只讲了几十分钟他就明白了。从高三开始,他进入了年级前10名。此后他的成绩一直稳居前列。其间,他曾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二等奖,两次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童良的理想是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在高中阶段,他甚至就已经开始自学《量子理论初步》大学教程。记者问他:科学家的生活可能是单调而寂寞的,你有这个准备吗?童良说:“一个人只要能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有自己的光彩。” 童良为弟妹留下四条学习经验:心态平和,博鉴群书,错题集,听老师的话 童良喜欢古典文学,尤其对老庄有着沈厚的兴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在学习和处事过程中受益匪浅。他说,从老庄那里,他懂得了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应该具备一种波澜不惊的平和心态。一次考试考砸了,没有必要大惊大怪,而应该冷静地寻找问题所在,分析原因,及时与老师交流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认为平和的心态、自信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都是成绩所不可缺少的。他十分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群众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佑铭。 他的父亲介绍说,童良从小就喜欢读书,小学时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都被他读了无数遍,直到上了初中仍在读,书都翻烂了。高二放暑假时,他一次就从书店买了800多元钱的书。他读书的方法大多是泛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再精读,把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或剪贴起来,以备后用。从初中到高中,他一直保持着摘抄的习惯。即使是在高三如此紧张的时候,他仍然坚持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博览群书不仅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他在这次高考中直接受益:语文作文题中的材料就源自于高中语文读本中,就在临考前他还读过。他在高考作文中写的就是自己在高中阶段阅读古典诗词的感悟,他对自己的高考作文挺满意,觉得应该是一篇满分作文。 童良为自己的每一门学科都建立了一本“错题集”,常常把自己容易出错的题目拿出来再做一遍,或是常常翻出来看一看。他说这虽然是一种比较老套的做法,但的确效果很好,有利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自觉地做过不少题止,但他认为做题时最重要的不是看你做了多少题目,而是训练做题的速度,并且领悟命题者之所以这样命题的意图。 介绍他的第四条学习经验时,他自己也笑了,他说,作为学生,应听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劳动与付出。 母校的温暖和恩师的关怀终生难忘 在高考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童良对枝江市一中和这里的老师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即将告别母校,学校给他的温暖和老师给他的关怀历历在目: 一次周日下午从家里返校,同学们都在教室自习,班主任王惊涛老师来到教室,发现一向勤奋的童良不在教室,同学们说他可能是病了。于是王老师在校园和寝室到处找他。找到他后一问,才得知他是吃了家里炖的鸡肉后上吐下泻,王老师一边马上与他父亲取得联系,一边立即送他去医院治疗,为了便于医生诊断,王老师还把未吃完的鸡肉带到了医院。 高考前10多天,童良精神状态不佳。王老师发现后主动询问,一摸他的额头,竟十分烫手,马上敦促他上医院,并且和他家里取得了联系。 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期间,为了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老师把他们从教室里拖出来和他们一起打排球、打羽毛球…… 母校的温暖和恩师的关怀令他终生难忘。他说自己将把这份感激埋在心底,“君子谢人以质,君子谢人以文”。 ·本报记者柳萍 尚志鹏· 来源于:宜昌日报科教版一版(2005-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