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4日,是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历史记忆、社区的传统底片也在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中,在老房子轰然倒地的尘烟里逐渐残缺不齐,最终面目全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物质文化遗产破坏和流失严重的双重困境中,文化的血液正从我们身上缓慢流失。义乌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项目,如义乌道情、义乌花鼓、小锣书、翻九楼、调六翠等表演项目正面临失传,串棕弹棉、织布、裁缝、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手工技艺及祭谱仪式等待民风民俗、传统竞技游艺等,失传得很多很快。 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文化遗产保护现实!为了唤醒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自2006年起,我国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义乌市也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以及演出活动来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义乌市已公布的国家、省、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37个项目,其中国家级1个,浙江省级4个,金华市级14个。这些都是对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保护。 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怎么进行?这是个新课题,也是个难题。现在义乌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活态的保护,如民间手艺类,政府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老艺人带徒学艺,采取措施,给予扶持或给予一定的补贴;而表演艺术类,则尽量把他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以及商贸活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政府通过组织,搭建平台,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让他们得以表现,得以传承。另一种就是将当地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编入乡土教材。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相关知识技艺,培养少年儿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而今首先要做的,就是动用各种手段,如用文字、图片、音像等把它完整记录下来,保存起来,展示出来,使之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依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更长时间、更多的探索,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稠西童氏祭谱仪式被公布为义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宗谱,是一部记载姓氏来源,历史传承,世系行传,家法家规,人物事迹,宗族产权以及祭祀礼制,传世文章等等以父系为宗族的“史书”。它与国家的正史,地方上的方志,并称为构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支柱。 明清两朝,私家修谱,蔚然成风。一般20年续修一次,木刻活字,连史纸印刷、修谱经费由全族负担或各房分摊,有的要第一次上谱的男孩缴“新丁费”。为了体现宗谱的严肃性,提高百姓对宗谱具有传承历史价值的认识,新谱修编成功后,必须要举行极其隆重的“祭谱仪式”,民间也称“祭谱”为“祭天、祭地、祭祖”。
这次,稠西童氏祭谱仪式被公布为义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证明了政府和社会对稠西童氏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肯定。
具体“祭天、祭祖、祭谱”三祭仪式详见 本网“视频展播”栏<<稠西童氏修谱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