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院士逝世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童坦君院士意外摔倒受伤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上午9时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8岁。
童坦君教授,1934年8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九三学社社员。1964年7月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历任本专业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12月至1981年8月期间作为教育部公派52名我国首批访美学者之一赴美留学。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1982年童坦君教授建立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地引入到我国衰老医学基础研究中。2004年3月,以童坦君教授实验室为主体,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童坦君教授主攻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系统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课题组还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功能分析和机制研究。
童坦君教授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和荣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在童坦君教授的带领下,衰老研究中心培养了大批衰老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童坦君教授自1964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坚守在医学基础教育的一线已50余年。童坦君教授重视教学改革,2006年就我国博士后教育制度改革和建设向国务院提交建议。其在教学过程中主编或参编《生物化学》等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30余种,2003年主编的五年制生物化学教材2011年由台湾合记书局再版,现为海峡两岸该领域唯一简、繁体并存的中文教科书。为了更好的向全社会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衰老领域的前沿进展,童坦君教授积极筹备并倡导建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无偿地向专业学者与广大民众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
童坦君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师者,同时也是勤奋创新的学者,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旧在探索衰老奥秘的科研道路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奋战至最后一刻。童坦君教授这种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学者精神值得每一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学习践行并传承发扬。
沉痛悼念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童叔韶
据武义县文联2023年2月8 日消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童叔韶于2023年2月3日离世,享年96岁。
童叔韶(1928-2023),原名童淑韶,永康唐上人。群文副研究馆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7岁始,先后在永康大司巷小学、古丽镇小学教书。1949年参加革命,进入金华八区干部学校,参加地委文工团,从此开始艺术生涯。1952年调入浙江省文联创作组,曾任《浙江文艺》月刊戏剧编辑。1954年任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参与编撰《浙江地方戏剧丛书》。1956年任东海文艺出版社编辑,58年调回省文联。
“文革”期间因家庭出身受牵连,1971年举家下放武义。1974年从劳动点童庐调到武义文工团(武义婺剧团前身)任专职编剧,后任副团长。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任县文联首届秘书长。任职期间,鼓励和培养青年作者,多名作者的作品在她的指点和修改下得以发表。
发表作品有戏剧《妯娌俩》(合作)《婆媳学文化》《喜事》(合作)《红枫树下》(合作)《月夜忙》等,多幕剧《陈宝珍》(合作)出版单行本,创作剧本《永向前》《关键时刻》(合作)《风雨缘》《朝南朝北》《陶德槐卖鱼》(合作)《喜怒哀乐》《价值连城》《早晨的歌谣》,以及说唱《龚瑞花》《林芳芳》,说唱小品《夕阳红红火火》,快板书《喜迎战友》《哪能都是小酒壶》《卢大夫二进桃花坞》,表演唱《夸公报》等,诗歌《老支书》《奶奶知道》《锻炼》,著有散文集《晨晖·晚霞》、作品集《重拾旧梦》(与薛天申合作)。
《红枫树下》赴杭参加国庆30周年演出,童叔韶被市文化局领导称为领军人物。与谭伟合作改编的《双狮图》进京演出。民歌《李有松》入选2002年《浙江省五十周年创作歌曲选》,被誉为浙江优秀民歌,灌成唱片,入选《中国民歌选》。小戏《无品官上任》入选2003年省文化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集》。
童叔韶先生为该县文化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武义县文联携全体会员谨致以深切哀悼。
童祥苓发文悼念102岁二哥童寿苓
2022年3月3日深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沉痛发文:“我二哥童寿苓于昨天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102岁。甚是难过!他为童家京剧创业立下汗马功劳!102岁也创下了童家长寿先例。愿兄长一路走好!”
一位87岁的老人,至亲之人已经所剩无几。送别102岁二哥,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的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由童家五兄妹童侠苓、童寿苓、童芷苓、童葆苓、童祥苓为主组成的“家族式戏班”——“童家班”,曾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的一个传奇。童家五兄妹的父母分别是毕业于天津政法学院的童汉侠和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的陈倩颖。作为教师的他们虽然不是京剧从业者,却是资深票友。他们先后将五个子女培养成为京剧专业人才,对中国戏剧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长子童侠苓是童家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大学毕业,后来师从姜妙香学习小生。1954年在北京蕙社联合江世升、哈宝山等艺人,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但让人痛心的是,他英年早逝,年仅46岁。
次子便是童寿苓了。1932年,12岁的他考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正式学戏,师从姜妙香。代表作品有《花田错》《打严嵩》《红娘》《武则天》《尤三姐》等,出演的《红娘》《尤三姐》等,曾被搬上银幕。
长女童芷苓10岁时,与二哥童寿苓一起考的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1岁时便出演《女起解》。先后拜荀慧生、梅兰芳等人为师,代表剧目有《大英杰烈》《奇双会》《花田错》《红娘》《红楼二尤》《尤三姐》等,与弟弟童祥苓是童家班最出名的角儿。
次女童葆苓得尚派创始人尚小云亲传弟子,花衫、刀马旦兼工,代表作如《汉明妃》《佘赛花》《穆桂英》等,还参演过《母亲》《姊妹冤家》等电影。丈夫是著名演员、导演石挥,石挥离世后改嫁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彦祥。
三子童祥苓大家就十分熟悉了,因为他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出生于1935年3月5日,8岁学戏,拜马连良、周信芳为师,擅演剧目有《龙凤呈祥》《桑园会》《群英会》《失空斩》《定军山》《四郎探母》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
1939年,童汉侠在北京正式组建家族戏班,取子女名字中的“苓”字,取名为“苓社”,自任社长,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童家班”。
童家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成为当年戏曲舞台上的一道传奇风景。尤其在抗美援朝期间,童家兄妹在私营剧社中第一个带头义演,多次捐献,直到抗美援朝胜利为止。后来,在时任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的邀请下,南迁上海成立了以童家班为班底的上海京剧二团。
(福建童化平整理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