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素来是经济大省、院士大省,浙江省两院院士共有395人,排名全国第二,其中,绍兴籍两院院士76人,素有“院士之乡”之称。近年来,绍兴精心营造“院士文化”,培育“院士经济”,弘扬“院士精神”。 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人才辈出的沃土上,86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出生在绍兴嵊州市下王村,并就读于嵊州市小学中学,参军后在部队继续在浙江省学习4年。 为了探寻童晓光院士少年时期成长经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咨询中心童晓光院士画传工作组委派我和童院士之子童帆、弟子梁爽博士一起赴浙江绍兴,寻访童晓光院士故乡、故居、母校。 3月17日,我们一行三人到达了绍兴,绍兴市科协的贾良荣副主席等热情接待了我们。贾良荣副主席表示绍兴市重视基础教育,学生们能够享受到高质量和稳定的校园教育,这也许是绍兴籍院士多的原因之一,绍兴市科协注重收集院士实物资料,举办院士实物资料展和电子展览,发行《名士之乡,院士风采》纪念邮册等,弘扬院士精神,打造院士文化,以此激励和引导绍兴人崇科尚学。 在绍兴科技馆,绍兴籍院士墙吸引了我们,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童晓光院士的手模和题词:“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善于思考,奋斗一生”。
我们还看到了国家一级美术师李继源先生为童晓光院士画的肖像,据悉,李先生出于对绍兴籍院士的敬仰,不顾年迈体弱,历经5年时间,绘就绍兴籍院士肖像。
受童晓光院士委托,童帆向绍兴科协赠送了童院士画框,我和梁爽博士赠送了胡文瑞院士著《重新发现石油》、闫建文博士著《回望石油发现井》、《石油老照片》等图书资料。
第二站,我们会同绍兴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副主任许雅琴副研究员、黄珺老师,共同前往童院士出生地嵊州市下王镇(原下王村),此行之前,她们已经帮我们与嵊州市科协对接,从绍兴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车子一拐弯,一座依山而建的美丽小镇映入眼帘,伴着因小雨而升腾的水雾,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下王镇政府,童院士在上虞的侄子童建威已经等候我们多时,镇党委副书记许顺军向我们介绍了下王镇的发展历史、经济情况、旅游景点、教育情况以及童院士的故居所在地、就读小学等。
在前往下王镇中心小学(童院士就读时校名为养圣小学)的路上,一条宽阔而清澈的小河穿镇而过,河面上鸭子三五成群欢快而歌,气派的镇影剧院、卫生所依河而建,或见村民河边洗衣,或见家中泡脚喝茶,蓬勃惬意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穿过小桥不远,便是童晓光院士的故居所在地,现在已被改建为菜市场,菜市场四周钧被高楼环绕,不见了当日的袅袅炊烟。
沿着小河向南500米,一栋四层的黄色现代教学楼出现在眼前,这便是下王镇中心小学,我们发现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清一色本科毕业,这个小学招收全镇所有小学生,在校100余人,很多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学校篮球场、足球场、塑胶跑道一应俱全。我们代表童院士向学校捐赠了相框、图书,为小学生展示了岩石和油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许副书记带我们参观了镇网红景点-石舍玄武岩,这里的玄武岩是由火山间断性多次喷发,岩浆冷却后风化形成,呈柱状、截面多边菱形十分规则,似蜂窝,真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在这里曾经拍出过中国最牛全家福。
第三站,我们与嵊州市科协对接,与科协秘书长邵煜辉,一同来到童院士母校嵊州中学。童院士就读的嵊州中学原址现在是嵊州市初级中学,原校已于2002年8月迁往经济开发区双塔路69号,现称浙江省嵊州中学。
在嵊州中学,叶校长介绍了嵊州中学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带我们参观了校史馆、院士林,在校史馆我们看到了嵊州中学杰出校友童晓光院士、裘怿楠教授的介绍,以及童晓光院士赠送给嵊州中学的著作。
在嵊州中学可容纳600余人的报告厅,400余名高二学生参加了童晓光院士学术成长经历宣讲活动,我代表童院士向学校捐赠了相框、图书。 其间,我做了《看见石油,走进科学》的石油科普报告,讲解了什么是石油、有哪些用途、世界和中国石油发展历程、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发现油藏、如何编制石油开发方案、如何钻井、如何采油、如何集输和炼化。 梁爽博士做《童晓光院士学术成长经历》报告,讲解了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籍原始情况、童晓光院士简介、学术成长经历、突出贡献等。
一天半的时间,紧张的行程,童晓光院士故乡、故居、母校寻访之行圆满结束,绍兴市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欢送了我们。
(童建威、童剑超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