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弹指一挥,新中国成立至今快要六十年了,建国后出生的一代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经历阳光雨露,他们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义乌城西街道蒋母塘村就走出了这样一批同年们,他们有的创办实业,成为浙商风云人物,有的上班打工,有的固守家园田地,个个都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蒋母塘村采访了这个群体,让我们透过这些时代弄潮好手的身影,解读千千万万义乌人勤耕好学的精神。
1965年,国人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些家庭又喜添了新生命。城西街道蒋母塘村,这个在当时总共只有300人口的偏僻小村,这一年一下子就增添了15位小生命。 四十多年过去,蒋母塘村的15位同年都已逾不惑之年。2006年11月25日,在俞巧仙、童仕明、张绵荣等人的提议下,15位同年从四面八方的岗位上赶回村里相聚。虽然同村同年,但随着成长的变化,各自自奔前程,生活和命运各有不同。今日相聚,格外亲切和感慨。大家互相拉着对方的手,像孩提时代一样天真爽朗地笑着说着。
15位同年,有的经商办厂,有的上班打工,有的固守家园田地,个个都靠自己的劳动过日子,除了一位还未娶妻成家,其余都有了完美的幸福家庭。 15位同年,他们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异口同声地都说起当年在村上任教的林文春老师。林老师是15位同年的启蒙老师。当时蒋母塘村的村校,只有20多位学生,一个教室里分成几个年级。林老师是班主任,又是校长,是勤杂工,又是伙夫。因为蒋母塘村的学校就他一个教职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干。林老师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千方百计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学生们。15位同年,上小学一年级时,“文革”还没有结束,“读书无用论”的邪风也刮到蒋母塘村。学校里不谈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就连教材也不成样子,学校的学风也不好。可是林老师爱生如子,常讲一些读书有用和勤奋读书成才的故事,这给15位同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15位同年相聚这一天,也请来了林老师,把他当作座上宾。15位同年在林老师面前,就像当年学生时代一样,诉说自己当年没有听老师话、没有学到知识给自己的人生之路带来的曲折和磨难。
15位同年,该读书的时候碰上了“不读书”的年代,失去了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机会,这是人生的遗憾。幸亏风华正茂时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使得一大部分同年边学边干,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为社会为家庭带来了财富,创造了幸福。在15位同年中,现为森宇集团董事长的俞巧仙就是突出的一位。这位让蒋母塘村其他同年引以自豪的女企业家,家境贫寒,18岁起就赶上义乌经商的大潮,在小商品市场上拼搏了。她经营过皮蛋生意,做过保健品的买卖。凭她刻苦和坚韧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为人打工,自主经营、创办实业到成为浙商风云人物,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她的艰辛和奋斗的历程。
与俞巧仙有着类似经历的的同年,像办塑料制品厂的张绵荣、童向明、童仙娟、童仕红等人,他们靠自己奋斗,使企业办得稳扎稳打,不但彻底改变了自己贫困的命运,同时创造了一些就业岗位,吸收社会上部分人员就业,使他们也有了生活保障。
当了村党支部书记的童仕明,更把建设蒋母塘村当作自己回报乡村养育之恩的重大事情来完成。在他任职期间,对全村的环境进行了整治,绿化了房前屋后,全村的主要道路进行硬面化,村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村内所有池塘都进行了清污并砌了石岸,辟出了体育活动场所,添置篮球架等多种运动器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初步形成。这些年,蒋母塘村先后被评为义乌市文明村,金华市卫生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镇。村民们看到村庄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都齐心夸赞村两委为民办实事做得好,村上的15位同年有贡献。
2006年11月25日,蒋母塘村格外热闹。蒋母塘村的15位同年回村举行第一次同年聚会,并成立了“同年会”。他们出资给村老年协会,将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添置了价值5000元的娱乐设备;他们出资聘请剧团在村上演了5天5夜的戏,大力宣传提倡文明乡风,建设和谐社会,给四邻八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5位同年之间,互换了通讯录,他们表示今后要为建设家乡,多出力多贡献。 记者 朱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