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第二届宁波新家谱编修...
   义乌童大宗祠冬至祭祖...
   福建漳州华安童氏慎德...
   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
   宁波童氏宗亲磐安拜访...
   印尼童氏回广东大埔石...
 
深切缅怀童建文老师:为平民童建文老师立个传
发表时间:2021-2-28 10:56:26     新闻来源:原创 江水冷      阅读:1202次

苏松华

 
 
 
       世事之无常,人生之难料,这话应在平民童建文老师的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之前的二月十五日还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转发抗日战争纪念网上的关于《历史上的今天》的文章,前一日即二月十四日则记录了受友人之托查找民国才女凌叔华有关的资料的好事,十天后的今天(二月二十四日),就在微信群中突然看到铎山学校黄老师发的美篇链接《悼念童建文老师》,让人心里一颤。黄老师的微信短文没有说到童老师的死出于何种变故,也没有说明死于何时何地,但从发文时间看,应是最近的事。

       觉得突然,进而究其实,不禁私下问黄老师,黄老师告知,此前的一天,铎山的几位老师去童老师在娄底的寓所看他,却房门紧闭,无人应声,报警撞门进去,才发现他已僵在家中,经法医鉴定,因乙醇过量引发糖尿病综合症,早于七天前悄然死去了,这离他最后一次发朋友圈,仅仅一天。之前长期不规则的生活和衰弱的体质,为生命的突然终结早早埋下了伏笔,但以这样的方式离去,不禁让人感慨唏嘘。
     童老师的死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踩下了自己生命的刹车,为自己的风雨生涯画上一个草率的句号,是一个普通生命的无声终结,就像山坡上的一兜草突然枯萎、树上的一片叶子突然飘落一样,平淡无奇,甚至,独自背负走了孤独和寂寞。但从生命和感情的角度来考量,一个平日里活蹦乱跳的人,一个刚刚六十五岁的中学退休教师,一个几十年痴迷于推介谢冰莹的热心人,实在不应该去得如此仓促和沉寂。
      童老师是一个英语老师。最初毕业于新化师范,随后进入湖南教育学院攻读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历,先后在冷水江四中、一中、五中和铎山中学工作直至退休。作为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虽不十分出色,但在学生中素有口碑。其耐心和委婉,常被学生称赞,而不厌差生、不偏优生、不问家境贫富一视同仁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直追孔圣。
      他做英语专业任课教师,也做过班主任。身材微胖,个子中等,圆脸大头,悬鼻疏眉。性情憨达,神形木讷。操一口带着浓重的涟源水洞底(今娄星区)方言的塑料普通话,音质如铜,尾音悠长,让学生印象极深。以致他教过的学生,多年以后,一说起他,就立即能说出当年的样子。或是家贫,或是性情使然,教书的时候,从来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廉价而普通的衣裤,短的长的,夏天冬天,更换不多,洗得不勤,总是有些邋遢不羁的样子。上课铃响,吧唧吧唧跑到教室上课,表情严肃,一丝不苟。下了课,踩着碎步回到宿舍,看作业,备课,也不串门,聊天。早上自习,清早坐到教室,一个一个守着学生背单词、课文。放了学,就在校园里东瞧瞧,西看看,没有半点架子,和学生打球,做运动,打成一片,守着寄宿的学生吃喝拉撒,让家长放心。
 
 

      他时不时到学校附近的乡下做些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通报在校的情况,晚了,吃顿饭,喝杯酒,也不推辞。三十多年过去,桃李满天下。以致退了休,时常四处行走,每到一处,都有学生接应。会了面,开个房,吃个饭,合个影,发个朋友圈,隔天又走,又去下一家,下一站。一路成圈,回来的时候,就很觉得骄傲,很有成就感,禁不住又在同学和朋友的微信群,做些宣传和炫耀。
      童老师和我都在原来的冷水江市五中呆过,但没有真正共过事。我在的时候,他还在矿山的四中。他来得时候,我又被抽调到乡镇搞社教离开了学校,一年之后直接调入局机关,再没有回校上讲台。
      两人的交集,是我走后他受学校的安排接了我教的班级的英语并接任了我担的班主任。那是个很有潜力和上进心的班级,学风端正,学生学习刻苦,有一批学习尖子,倾注了我和任课老师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师生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分别的时候,让我恋恋不舍。但离开后,学校把班级交到童老师的手上,我不再过问。但于班级的消息,还是不断从多种渠道传入耳中。包括他的教学,他的班主任做派,班上学生的表现和活动,种种。偶尔回学校,和他打个照面,自然要说到班级和学生的事,他总是很谦虚,说是向老班主任汇报和取经。静静听完,相视一笑,也没当真。从某种意义说,我们只是一个班级的前后任班主任老师而已,没有隶属的关系,教书育人的事,各师各教,自己领悟的好。
       之后不久,五中很快因为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的缘故,由普通高中改为农业职高,后来又改为卫校,因为办学经验不足和管理不善而衰落,几年之后被撤销。学校的老师,大都被调入城区的重点中学担纲成为骨干教师,童老师却成为为数不多的留守教师之一。再过两年,才调入临近的铎山中学任教。
       对于他在铎山中学的经历,我不甚了了,只是时有风闻。听说他书教得好受学生欢迎但不招领导待见。原因是看不惯一些领导的做派或是一些或隐或显的自私行为。也有人说他自视甚高,眼里不容沙子,有看不惯的地方,当时就要说出来,或是开大会的时候说出来,让人下不得台,或是威胁说要到主管部门去反映,很让人恼火,气氛很紧张。惹不起躲得起,领导就有意无意冷落他,左拐右拐把他晾到一边,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据可靠的消息和后来的印证,就是从那时起,童老师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在铎山从事了一项后半生非常重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和支持。
       铎山文化土壤深厚,名人辈出。民国时期的新化教育家、晚清举人谢石磷(字玉芝)学富五车,闻名乡里。深厚的家学渊源,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女子、著名作家谢冰莹。富裕的家庭,聪敏的天赋,叛逆的个性,敢作敢为的奇特经历,铸就了她传奇的一生。进学。逃婚。投军。北伐。抗日。从文。成为著名作家和女性将军。离陆去台,离台去美。事事闪光,处处传奇。但就是这样的珍珠之花,墙外早已芳香四溢,而墙内依然默默无闻,甚至很久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谢冰莹的名字,很少被当地人提及和记得。童老师原本是个局外人,是个不懂文学甚至很少看文学作品的外行人,与谢氏家族也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但他是个有眼光的人,有情怀的人,有担当和责任心的人。他踏入铎山这块土地的第一天从谢冰莹家的老宅前经过,就不觉眼前一亮。在他的眼中,谢冰莹是铎山这块沃土生长出的奇葩,是珍品,是军营之花,是文艺之花,是谢氏的家族之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之花,是冥冥中的女神。
       花的零落和淹没,是对花的亵渎,是对文化的不敬,是对历史的辜负。是一个地方文化遗落的莫大损失。是一个地方文化旅游发展对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缺失。一种激奋从童建文心中油然而生,他在一种自觉与不自觉地责任中勇敢担起了挖掘、整理资料、推介谢冰莹、修缮保护谢冰莹故居并申报文化遗产的重担。
      收集资料,整理故事逸闻,动员宗亲房属参与,动员搬迁占房人户,联系有关部门考察争取申报立项,争取上级资金修缮故居,申报省保、国保……每一项工作,都有童建文的身影,每一个节点,都融汇了他的汗水和热忱。
      最初他并没有完整的计划。童老师想到哪,做到哪。走到哪,宣传到哪。谢氏族人,亲属,宗祠支脉,市文保所,文物局,市外侨办,市政协文史委,市委宣传部。一路讲来,一遍又一遍,毫不厌倦。手里提着个破提包,装着半瓶矿泉水,脚蹬一双旧凉鞋,从学校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一步一步走,一路一路走,很少搭车或骑车。用口讲,既繁琐,又啰嗦,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不管爱不爱听,他都要讲,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厌了,讲累了,又去下一家,也不怕人奚落,也不管人轻蔑、冷落,自顾自往前奔。一种执念,很顽强地支撑着他。他用脚丈量着大大小小的道路,用嘴呼唤着人们的记忆。
      后来,他开始四处收集各种关于谢冰莹父子家族的资料、当地传说掌故、海内外出版的谢冰莹的书籍和文章,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资料和图片,自费做成几块门板大的宣传板报,在政府机关的院墙上开设一个宣传专栏,让人参观学习。之后,又拆下板报,自己租车,拉到学校,镇机关、祠堂、及百里外的娄底进行巡回展览和宣讲,请亲属来看,请文化人来看,请有关领导来看,其不畏艰难的精神,让人泪目。渐渐地,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了谢冰莹的概念,有了谢冰莹故居保护的概念。
      为了收集齐谢冰莹及其家族的各种资料,童老师走遍了铎山岩口的山山水水,从谢氏族人的口中,从老态龙钟的长者口中,从谢氏老祠堂、老族谱的记载中,查找一星半点的记忆和线索。沿着谢冰莹父系的脉络,遍访族人、亲人,收集谢冰莹年轻时的轶闻旧事,并予以整理归类。没有经费出差,他以书信的形式,把信寄到美国,寄到台湾,寄到北京,寄到国内外很多知名大学,联系她的家人、亲人、族人、友人,索要资料,求证史料,追寻真相,千方百计让谢冰莹作为现代杰出女性、杰出女兵作家的形象充实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动人起来!让一个离家数十年的铎山女子,不再为铎山人陌生,为湖南人陌生,为中国人陌生!
      之后,又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搬迁占房住户、修缮旧居、划定保护范围、向上申报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为使建议落到实处,他不厌其烦地跑市文物局、外侨办、宣传部等有关部门,步步紧跟敦促。他的热情,得到了谢氏家人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肯定。但他的工作,始终处于一种业余的状态,既没有经费,也不纳入职能编制,永远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却无法入轨的局外人!而他收集整理的成果,编辑展览的资料,却常常为他人所冒领或借用,甚至私自侵占。
童老师做这些的时候,都是业余自费,没有赞助,没有任何报酬。相反,要搭上时间、精力和工资!但他总是无怨无悔,做自己的家事一样持之以恒地做着谢冰莹推介和故居保护的事,二十年如一日。正是他的坚忍不拔的坚持,默默无闻的努力,使谢冰莹和谢冰莹故居这颗湘中明珠,让族人从漠视到珍视,让政府从忽视到重视,让社会从远视到近视,让谢冰莹的形象在本地家喻户晓,在国内得到重新认识,在文学史上闪闪发光,让谢冰莹的故居得以修缮、恢复和保护,并进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项目。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童老师二十年不变的追求?是对乡土的热爱!是对谢冰莹的景仰,是对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牵挂!历史名人和文物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一个地方的天然财富,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其激励后进、造福后人的作用不言自明。谢冰莹和谢冰莹故居的挖掘、保护、推介宣传,除了是对一位优秀的地方名人的景仰和推崇,更是对他们优秀品格和向上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童老师很虔诚地做着这件事,一无所图,其风节,堪为我们敬仰!
 
 

      三年前的一个暑天,童老师从冷水江搭车到老家岩口找到我,说是市里在搞文化旅游开发规划,鼓励整理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清点历史文化名人。梅山苏氏的祖先苏甘(字得常)是北宋开梅时梅山地区的最后一位峒主(又称梅王),其以战谋和最后率梅山十峒百姓先民納土献图、使梅山入归中原版图、国家一统、峒民脱蛮入籍的义举,可歌可泣,其为北宋开梅立下的卓著功勋不可磨灭。其生养之地在岩口土硃(俗称土主,今铎山镇岩口村),归葬地在官溪井塘山,老谱记载详明,遗迹众多,传说纷纭,作为苏甘后人,理应抓住难得的大好时机,凝聚家族之力,搜集保护遗存,归纳整理资料,筹资建设峒主苏甘历史文化纪念馆,使之成为市内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节点。
      这既有可行性,又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应该抓住机会,组织族人,做好这篇人文文章。同时善意提醒我们,从家族的角度,要重视尽快启动对民主革命先驱、中国同盟会创始会员之一、曾游学东瀛、研制炸药,先后在北海谋刺慈禧太后和在武汉谋刺两湖总督铁良、赴日本扶迎蹈海英雄陈天华烈士灵柩归葬岳麓山的民国义士苏鹏(字凤初)的故居的修缮保护申遗工作,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愿意以谢冰莹故居的申遗经验给予帮助。言语间透出的热情与真诚,足可与窗外火热的七月太阳相媲美。
      虽然之前我们已多次商议和探讨过关于峒主苏甘及族人苏鹏有关文化历史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有关事宜,但童建文老师的提醒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善意和激励。之后限于能力财力及其他种种,所提醒的两项建议族中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冥冥等待之中,竟不想斯人却已作古,悲乎!
 
(本文图片来自童建文老师的亲友
 
本文作者简介:

苏松华,男,冷水江藉,湖南省作协会员,冷水江市作协名誉主席,毛泽东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班学员。1984年来在《奔流》《青年作家》《四川文学》《湖南文学》《理论与创作》《中国校园文学》《红豆》等省以上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200多万字,小说多次被选刊、文摘转载评论并获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沉潭》散文集《如歌岁月》《保持平常心态》等,著有长篇小说《梅山裙钗》、专著《族谱编修辑要》,主编《苏氏七修族谱》七十六卷。


                                                                                        (童海根推荐稿)
 
姓 名: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宗亲动态
·提干新排长,入伍11年,15次摘金夺银! (2024-11-12)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行第三次换届选举 (2024-11-12)
·接力救下19人!龙岩这2位勇士获“中央政法委”表彰 (2024-10-10)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岩精神——红岩文化中心举行“缅怀童小鹏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 (2024-9-22)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批通联员公告 (2024-7-4)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