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突闻童家百岁太婆仙逝,罗銮英(见下图),生于1917年9月,已104岁(103周岁),为连城童氏莒溪纶公房第二十五世庆章公之妻,连城莒溪“英字派”太婆。笔者清楚的记得前年还在老家祖屋与婆太交谈之景,当时婆太还在晾衣服,与婆太交谈一会,那时还耳聪眼利。庚子之冬,寿星仙逝,呜呼哀哉,谨以此悼念。
百岁寿星 罗銮英
与童家太婆交流(摄于2018年春节期间)
笔者在整理童家谱料时,发现第19世童家媳妇名字都带有一个“姊(姐)”,23世则有“秀”,24世则有“莺(英)”等。 例如24世潮远公,配罗氏生秀,丁氏恒秀、能远公配傅氏春秀、贵远公配吴氏钿秀......。后与祖母交谈得知,童家除了男丁有统一的字派外,童家媳妇向来有单独“字派(辈)”的习俗,婚嫁之前在娘家的名字称为“女名“”,或者称为“女家名、娘家名”,嫁入夫家之后,会另外按照夫家名字取一个“字派”名,女名则不在继续使用,媳妇字派常放在名字当中的第三个字,这样同一房的童家媳妇只要知道名字便能清楚知道其为第几世媳妇了。 童家媳妇字派常见于各房之中,各房之间的媳妇字派则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童家媳妇“字派”风俗已不再被普遍使用了。
附客家孺人之由来: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 唐代称王的妾, 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而在客家地区,俗不论士庶之家,妇女墓碑皆书“孺人”。传说南宋末年,皇帝被元兵追赶逃到广东,一次经过客家地区时,眼看快要被追兵追上,这时有一大群客家妇女在皇帝逃难路边劳动,唱着山歌,手上拿着长竹竿,追兵一看,以为遇到埋伏,不敢贸然再追,皇帝终于躲过一劫。事后,皇帝下诏:今后,凡是客家女子,不管其丈夫有没有当官,都可封为“孺人”(本来有称号的当然不用再封)。所以,在客家地区,就可以看到一些家庭没有人当官,而祖堂上的先辈却写着“孺人”的牌位。此称呼普遍存在于客家族群中,从祖堂、墓碑上看,如果看到“孺人”牌位的,就可以肯定这家是客家人。
故在客家族谱、墓碑、中堂等世系记载资料中可常见妣某氏孺人,而不记录配氏的名字。
(福建连城通联员 童杰章 2020年12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