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视频中这位拉二胡的老人叫童建新,今年62岁。他从小热爱音乐,2006年退休后,他成了民乐班子艺人。本期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采访、拍摄、编排 / 彭明志
见到童建新的时候,他正从邻县茶园镇搞完白喜事乐队回来,开着一辆新电动轿车,他说那辆花了七千多块钱的摩托车在自家楼下被偷了。“也幸亏菜古子偷了我的去,不然这电动小车还不会买”,他笑道,“冬天开着这车出去不怕冷,还可以装不少乐器走。”
农村青年的音乐之路
1954年6月,童建新出生于湘潭市毛田跃南的一个农户家庭,同村的王正林喜欢拉二胡,童建新便常跑去他家坐着听。渐渐地,他也开始迷上这种传统乐器。
八岁那年,他得到一根竹笛,早就期待不已的他如获至宝,立即操练起来。过了没几天,他竟然能有模有样地奏出曲子来。十二岁的时候,童建新已经崭现出不一般的音乐和表演天赋,队上跟公社有什么活动,他总会上台去参加。
1970年10月,刚毕业的他成为毛田公社茶厂文艺宣传队的音乐骨干。次年春,组织上安排他为大型花鼓戏《龙江颂》作曲。这时他还不满十七岁。
1975年3月,他调湘乡县合东水库工程指挥部文艺宣传队任副队长。源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让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高。
文艺才能彰显,他成了公社远近闻名的小才子。1977年元月,组织上将其从大队团支书岗位调为公社水利干部,自此也光荣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工作事务越来越多,身上担子越来越大,这并没有减少他对艺术的热忱。在这几十年间的工作之余,他购买了数百册音乐书籍,把乐器当成自己的朋友对待,一有机会就去县里剧团向前辈请教。
慢慢的,他竟然学会了笛子、箫、二胡、月琴、唢呐、三弦、葫芦丝等十余种管弦乐和打击乐的演奏,并从一个对专业知识并不懂的门外汉变成了能熟识简谱知识、能简单作曲的民间艺人。
对于这样的成就,即使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也感到惊讶,“童建新这人从小就聪明,自己又肯勤学苦练,锣鼓唢呐当然样样被他拿下了”。
2006年6月,童建新被湘乡市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6年6月,他加入了湘潭市民族管弦乐学会。
几十年来,他也参加了不少大型演出。如90年代被邀请至湘乡剧团巡演数十天、被谷水电视台邀请编配音乐,2008年被聘为娄底市道(民)乐团骨干乐手、2009年应邀参加湖南省第二届道文化节并公祭炎帝、2015年参加湖南省道教协会成立30周年文艺庆典……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更是获奖颇多。
“不接则已,接了就要认真演好!”
2006年3月,童建新从毛田乡城建办主任岗位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音乐中去。一套民乐班子需要唢呐、二胡、笛子、锣鼓等乐手,于是他与同乡的另外几个朋友组建了毛田民乐团。
他们自己添置了音响、灯光、调音台、幕布等道具,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乐队。除了红白喜事、店铺开张等活动外,他们也常常受邀参加剧团的演出,甚至代表地方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活动,并拿下了不少名次。
“我的原则是,不为赚钱不为吃。不接则已,接了就要认真演好!”童建新挺着声音说。演出质量关乎到主家的面子,也是乐团的名声问题,每接到一场演出任务,他都会提前安排好演出节目、曲牌、次序等。
有时演出完毕后,观众说笑要他们再来几曲,也是尽量满足要求。“既增添了欢乐,又融洽了感情,多演几个没问题嘛”。
刚买不久的电动轿车,童建新说冬天有了它就不怕路上冷了,还可以装上不少乐器出门。
从1978年开始,童建新每年都会买来一本新历书,每日将所做之事记录在上。他算了算,自从退休后,每年接下的演出都在100场左右。2015年有121场,全年有197天在外演出,是最多的一年。即便是我们看到他的演出这么紧凑,童建新还是说,并不是有人喊就去搞演出。
“民间艺术虽然并不专业,我们也不是科班出身,但应该有自己的格调!”“虽是市场经济,也不能一给钱就去。”他说,如果主家不邀请,他们绝不会问上门去拉业务。
“传统古乐是门集体的艺术,一个人单打独斗演不好,几个互不熟悉的人无法相互配合也演不好,所以有时人家的班子缺人来喊我去,我谢绝。”多年来,童建新只把乐队当成副业,他说儿女早都成家立业,自己没什么负担,不靠演出吃饭也不靠它赚钱,纯粹是图个乐趣。他觉得如果临时凑出几个乐手来演出,互相没有默契,那这演出还不如不搞。
“有些人觉得我们搞这行参加的都是红白喜事大场面,能吃好喝好,其实不然。我并不习惯服务队的伙食,只想吃点蔬菜淡饭,有时自己还带方便面出去演出吃。”他说。
一些颇为有趣的小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去湘乡县城参加一次会议后,在七一广场逛街,恰巧遇到一个卖乐器的小贩。上去一瞧,是些个体户自制的竹笛和二胡,小贩看我走近就问:师傅,买根乐器吧?我选了一支笛子吹一曲,觉得质量还行,就问小贩会不会吹,他说会一点。于是我就说咱俩合奏一曲‘牧民新歌’好吗,他很高兴。
我俩就这样么在大街上一口气吹完了全曲,这时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都来围观,在场的观众你选支笛子,他要把二胡,小贩的篓子里一下就少了六七件货。后来他开心的对我讲,我在这里走了三天还没卖出这么多,今天算是遇到知音了。”每每回想起这些片段,童建新总是喜笑颜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童建新在练习二胡
他还记得1984年秋季的一天,他去外面出差回来买了把二胡,在汽车站乘车时售票小姐硬要他拉二胡给她们听。二话没说,童建新做好准备,就在车子上拉起了曲子。“
后来汽车发动要走了,他们还不肯下车咧,我说你们这么想听就干脆莫下车了,去毛田我天天拉给你们听!”这些一个个的小故事,至今仍为童建新业余音乐之路上的美丽回忆。
受到朴东生接见与鼓励
2009年4月,童建新开始与我国著名音乐家朴东生通信。时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像协会副会长等职的朴东生,得知湖南乡村还有这样一位热爱民间音乐的退休乡镇干部,深受感动。
后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编写的为庆贺朴东生先生民乐生涯60周年的《磨砺与辉煌》一书中,选登了童建新寄给朴会长的信件。在该页尾注中编者如此写到:从童建新先生的书信中,可透视出一位农村最基层的民乐爱好者对民乐的执着,多么可敬,多么感人!
童建新夫妇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中)合影
次年11月,在与朴东生有了多次通信后,童建新与夫人欣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原来,朴会长邀请他去北京做客!面对这个比自己大了二十岁的长者,童建新非常激动,他掩盖不住内心的欢喜。
童建新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副会长张殿英、张升平合影
他说,在当时的交谈中,朴老跟他了解当下基层乡村的民乐发展状况,表达了对乡村民乐的殷切关注。走时还赠送了不少音乐著作给自己。
得到朴东生老师的鼓励后,童建新对民乐的热情更加高涨。对于前往北京拜访朴老的这次旅途,他常常与人提起。
民乐总会有自己的舞台
“我今年六十多了,不抽烟不喝酒,偶尔打点小牌。只要我还能动,民乐就要一直搞下去!”
童建新说,乡村民乐虽然不如城市剧院里艺术的专业上档次,但却一直活跃着,“总有那么些人欣赏”。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中像童建新这样的艺人只能表演一些革命样板戏或民族歌舞剧,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他们又开始登上各类婚丧喜庆舞台。
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来说,民乐班子一趟表演下来能赚上几百元,这是比较可观的收入。所以,近年来乡村民乐班子的从业人数不减反增。“本地丧事习俗中,民乐班子都是主家自己请去,是少不得的,这说明老百姓心中还是把我们(民乐)放第一位嘛!”童建新说。
他与其它民乐艺人都相信,无论现在还是以后,民乐总会有自己的舞台。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