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茜帅(“湖北慈善”杂志记者)
如果你退休了,你会过怎样的退休生活?是归园田居还是出门远游?是重拾兴趣还是陪伴家人?在武汉,有这样一位名叫童汉芳的老共产党员,他退休后比退休前更忙碌,退休后比退休前更精神。
他是武汉知名摄影家,更是人民摄影家。2010年退休后,他用摄影机聚焦社会和老百姓,完成一系列公益专题摄影。他关注老建筑,推进了武汉大学对周恩来故居的修缮工作;他关注长江救援队,推动民间团体走向合法正规;他关注双(多)胞胎,为特困双(多)胞胎提供多方帮助。
他不是慈善家,他是一位站在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人民利益结合点上奉献自我的人民摄影家。
对摄影由好奇转向为党的工作服务
1950年,童汉芳出生于武汉市新洲区的农民家庭,退休前在武汉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工作,曾先后做过共青团、党务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童汉芳与摄影的奇妙之缘始于1975年。
1975年,当海军的表弟回来探亲时带回了一个双镜头相机,从小到大只照过几张相片的童汉芳看到后觉得很有趣,开始迷上相机。
1979年童汉芳任东湖风景区团委书记时,由于工作原因他接触了一部分从事照相的青工,并在东湖摄影社跟他们一起学习照相。这个时候童汉芳冒出一个念头,相机能不能用来为青年工作服务?1980年,童汉芳请摄影社的青年朋友王家伟帮共青团拍摄活动照片,随后办了一个展览,展示了三四十幅照片,取得非常好的反响。
1984年初春,童汉芳利用工作一年获得的奖金托人从上海买回海鸥4A相机。至此,童汉芳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有了自己的相机后,童汉芳更加执着努力地学习摄影技术,先后加入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退休前获得湖北省新闻摄影“金眼奖”、武汉“十佳摄影师”等荣誉。同时,童汉芳坚持用摄影来为本职工作服务、为党务工作服务。任团干期间,团支部曾被评为园林战线先进团支部,团委被评为“武汉市新长征突击队”;任党支书期间,单位效益当年由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二;任政处副主任和宣传部长期间,东湖宣传工作一直走在武汉市前列,童汉芳也因此获得“湖北省先进宣传思想工作者”等各种荣誉称号。
童汉芳在退休前个人投入摄影20万元,包括购买相机、冲洗照片和学习费用等。童汉芳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一名宣传干事,但他仍选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自己掏钱来维护摄影设备、进行摄影学习,将党务宣传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认真来做,这俨然是一种公益行为。“选择这么做,我遵照的是毛主席的教导,要把个人爱好同祖国的需要同革命需要党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为我退休后从事公益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童汉芳说。
关注老建筑,弘扬保护历史文化正能量
2010年,童汉芳正式退休,有了大量空闲时间的他一条心做公益专题摄影。这一做,就坚持了八年,完成了七个专题,办了三个展览,出版了三本摄影册。
童汉芳一直关注武汉的老建筑,他认为老建筑是武汉的根之所在。所以当他发现武汉大学十八栋中周恩来故居因久未维修而十分破败、荒凉时,童汉芳流下了痛心的眼泪。2010年9月6日,童汉芳发表博文《周恩来故居为什么如此破烂》,这篇博文仅发布三天点击量达15万多,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要保护好周总理的故居,武汉大学相关部门在看到报道后也表示将展开周恩来故居的修缮工作。但在2013年初春,童汉芳发现周恩来故居并没有得到维护,而是破败如旧。为此,他再次发表博文《周恩来武汉故居破旧不堪,修缮两年仍是旧貌》,引发强烈反响。
童汉芳说,他做公益摄影专题并不是当年拍摄了就结束了,而是会持续跟踪报道,对于他认为有利于社会和人民事情,他就不会放弃。在童汉芳的持续关注下,如今周恩来故居整栋建筑"修旧如旧",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弘扬善意善行正能量
长江救援是童汉芳的第二个公益摄影专题,也是童汉芳耗费精力最多、觉得最沉重也最感动的一个专题。从1984年开始,童汉芳一直在关注夏泳安全问题。2010年退休后,童汉芳便有计划的去长江、汉江、东湖蹲守,用相机拍摄人们纳凉、游泳的场景,想以此种方式发现安全隐患,倡导安全的消夏方式。
在2012年7月19日至8月20日的一个月里,62岁的童汉芳每天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坐公交赶往人员最为集中、水域情况相对复杂的长江汉阳门进行长达10小时的蹲守,晚上八点左右童汉芳又坐公交赶回家整理照片、写文字、发博客,最晚的时候童汉芳发完稿已经是凌晨两点半。
经过一个月的蹲守,童汉芳发现了一支游泳技术高超、救人不求回报的“黄鹤楼冬泳队”,许多媒体和网友也开始关注这些见义勇为的人和事,但童汉芳思索后认为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报道上,而是要呼吁人们提高安全游泳意识、提高对救援队员的保障的同时弘扬见义勇为、善意善行的社会正能量。于是他将这一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摄,草拟了《政府相关部门对江边游泳安全要引起重视》的书面调查报告,向市政府提出五条建议。第一,继续加强安全宣传和防范工作。第二,为武汉市民提供一些免费的安全游泳场所。第三,在沿岸增加救生设备。第四,大力宣传见义勇为行为和鼓励志愿者。第五,发挥民间组织力量。让童汉芳最开心的是这5条建议全被市领导采纳,并展开了相关措施。
除此之外,在各方的关注与推动下,2014年长江救援队从2010年成立时的民间团体正式转变为正式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志愿者救援队,这不仅有利于长江救援队发展壮大,也为志愿者提供了更多合法保障,这是童汉芳认为最有意义的地方。仅2014年,长江救援队已从汹涌波涛中救起200多人,有效地降低了武汉市的溺水死亡率。2015年,长江救援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6年,长江救援队入选新华社发起并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如今已有千名泳友主动加入“夏日救援”的轮流值守行列,在长江、汉江流域划分了22个基地。
《中国青年报》和《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提到童汉芳是最早发现长江救援队、并为他们留下记录最多的人。对此,童汉芳回应道,“其实,我非常感恩生命中的这份际遇,队员们不计报酬的付出更加激发了我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长江边守望生命,我也希望尽我的微薄之力,在岸边守望、记录他们,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志愿精神在长江两岸、在中华大地蓬勃旺盛地生长!”
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童汉芳陆续采访了武汉市区内22个救援基地,包括40多个冬泳队的200多名救援队队员,并根据现状又向市政府提出了六条建议。
关注困难群体,弘扬团结互助正能量
2013年童汉芳在积玉桥碰到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在征得双胞胎妈妈同意后为他们拍了照片,上传到博客后引来网友的一致点赞。童汉芳就开始思考做双(多)胞胎的公益摄影专题,“以往我们都忽略了双(多)胞胎家庭这个群体,其实数量不少,并且双胞胎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比较困难的,往往要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想通过报道给特困双(多)胞胎家庭提供一些帮助。”
两年时间里,童汉芳跑遍武汉三镇,自费为248家双(多)胞胎拍摄并冲印了照片。拍摄过程中童汉芳也碰到了许多挑战,距离远的家庭跑一个来回要花四个小时,距离近一点也要花两个小时,有些地方十分偏僻难找,有时还被别人怀疑是骗子,但童汉芳毅然坚持下来。童汉芳还开展了“关爱特困双(多)胞胎家庭”的系列公益活动,对于贫困的双(多)胞胎家庭,童汉芳会持续探访,并通过报道或整合双(多)保胎内部资源的形式来给予帮助。
童汉芳发现汉阳新华菜场的曾玉兰、曾玉竹、曾玉菊三胞胎姐妹的幼儿园学费没有着落,就开始撰写相关报道。受媒体关注后三姐妹三年幼儿园的学费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童汉芳还倡导双(多)胞胎家庭内部之间互帮互助,比如用过的双胞胎婴儿车扔了很可惜,可以通过捐赠的方式给有需要的家庭再次利用。“做双(多)保胎专题不仅是我个人直接帮助困难的双胞胎家庭,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导和弘扬团结互助、有困难就帮助这种正能量。”
2016年,童汉芳完成了关注养生健康的《童眼中的九辰堂》专题。今年,童汉芳的新专题《童眼中的老爸老妈》摄影册即将出版,里面收录了2002年至2018年他拍摄父母亲的照片,旨在呼吁人们多关注父母的健康、多回家看看。童汉芳计划下一个专题为《我的家在长江边》,来反应家乡风气风貌和家乡人民的变化,回馈家乡。
在童汉芳看来,他每天拍摄的照片和记录的文字都是在为公益摄影专题铺设道路,而专题能形成一种分量,这种分量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因此对于公益摄影专题,已经68岁的童汉芳表示只要他还能到处走动就一定会坚持去做,已经做过的专题他也会持续关注。
当被问到这么做值不值得?童汉芳说,“我从事公益专题摄影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也是一名摄影家应该做的。退休前我就决定退休后要关注百姓喜怒哀乐,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退休后,我先是日均工作时间14个小时左右,近一年经过调整仍在日均12个小时左右。不少关心我的朋友担心我的身体承受力。其实,我喜欢干的事且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发展,我越干越开心,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更有利于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人物介绍:童汉芳,武汉市新洲区人,1950年出生,共产党员。1971年至2010
年在东湖风景区历任工人、团支书、团委书记、党支书、政治处副主任、宣传部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湖北省暨武汉市摄影家协会、新闻摄影学会理事。擅长新闻摄影和风光摄影。2010年10月退休以后,致力于公益专题摄影。曾获“湖北省先进思想工作者”“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武汉市青少年教育先进个人”“武汉市优秀宣传干部”“武汉市优秀外宣工作者”“武汉市优秀小康工作队员”“湖北省新闻摄影学会工作奉献奖”湖北省新闻摄影“金眼奖”、武汉“十佳摄影师”,入编《中国摄影家辞典》和报告文学集《江城名流》。主办了《童眼看东湖》《童眼中的双(多)胞胎》《童眼中的云林街老人》《童眼中的长江救援》摄影作品展。出版了专题画册《武汉东湖》《童眼中的双(多)胞胎》《童眼中的九辰堂》《童眼中的长江救援》《童眼中的老爸老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