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所谓“中国元素”往往是在西方文化屋檐下寻找栖身之地的产物。当西方艺术无路可走之时,中国当代艺术又将何去何从?真正的中国艺术精神,其实是在人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艺术的根源,而把握到精神的自由解放。这种精神,是一种平衡的、内省的、无限的、完满的,生命将获得整体觉醒的内在超越。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西湖当代美术馆馆长童雁汝南于近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自己的个展“庖丁解牛—1998-2013童雁汝南油画作品展”。了解艺术家童雁汝南的都知道,他十五年来,在绘画的题材选择上几乎仅限于肖像画,永远画41cmx33cm尺寸油画框,永远的正面面孔,如参禅修行一般领悟山水之道。“我选择了这个很有挑战的主题,借用油画肖像来呈现中国山水精神。在肖像画的精微、具体、准确和山水画的可游可居、灵动之境,在这两极之间获得的空间细窄的夹缝中若能生长出来的东西就会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被挤压的空间越小,它的爆发力就会越大,限制越多,天地就越宽。”童雁汝南解释道。
西方美术史大概就是一个肖像画的发展史。发展这么久,现在肖像画到底还有哪些突破的可能,而童雁汝南创作的肖像画不同于美术史中肖像画,“是在消除图解性和表现性之后,各差别化具体特征的面孔,归入于整一的可游可居的山水精神。”这次个展命名为“庖丁解牛”,本意讲了道与技的关系,解牛不是于技外见道,而是技之中见道。童雁汝南认为它和艺术是相通的,是精微中见自由,“今日艺术创作,多数人也不消材料技艺。如果解牛的技艺,只是为了了解牛本身的目的,就是纯技术性的。而庖丁从纯技术上所得的享受,乃是技术所换来的物质性的享受,并不在技术的自身,只有摆脱实用的束缚以得到的自由,才是自觉的自由,才合乎艺术的本源。”由技术的解放而获得了完满感,这也就成为纯艺术精神。
本次个展童雁汝南大部分依旧延续自己41cmx33cm尺寸的油画肖像,为什么热衷于这样尺寸的画童雁汝南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尺寸是等同或略小于真实头像的比例,正面、平涂的背景,在视觉上没有太多张力的。虽然是一直画同一个尺寸、样式、风格,但平时也会有很多的积累,包括从小练书法和学国画,研究生上雕塑课程。”这个尺寸的肖像画童雁汝南已经画了十五年之久,几乎画尽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肖像,“虽然看起来是十五年来每天不断地重复,但其实恰好相反,每一张脸都是鲜活的、不可以复制的,每次画的时候都像一次新的历险、一个新的挑战,画面都是丰富的新世界。”
庖丁,三年未尝见全牛,十九年解数千牛。“我十五年如一日,几乎每天的念珠式的工作,永远的41cmx33cm,永远的正面脸孔,如解牛,领悟着老庄之‘道’。”据悉,展览将持续到本月11日结束。童雁汝南时时处在一个散漫的状态之中,去承受这些蓦然出现的混沌一团的“像”。这种“像”是不允许太清晰的,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漫态”去与之遭遇的。童雁汝南与这些群像彼此塑造,把自己塑成匆匆一瞥的心灵漫游者。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一群群无声息的、纠结着沧桑的笔触、浑然的影调的肖像之时,我们同时所面对的是童雁汝南式的观看,或者说是那种漫游中的心灵。
(杭州小童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