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3-11-14 14:12:26 星期四
来源: 浙江日报
编辑: 王亚琪
近日,一位义乌老板来到长兴泗安镇苗农童鸣初的生态观光园参观,看到观光园里200多种珍稀树木,玻璃温室里展示着造型精美的根雕、罕见的热带果木,当场委托童鸣初为自己的别墅配备造型树种。
10月底,童鸣初新开设了长兴花木城,与一家来自广东的园林企业签下了5000万元的大单。
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精品化管理,正让泗安苗木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去年全镇苗木种植面积15.6万亩,年销售额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96元。
“但泗安镇的苗木转型升级问题也摆上案头。”童鸣初最早感受到这种变化。
2008年,一个上海老板来泗安采购树木,走遍泗安也没选到中意的树种,“管理粗放,精品太少,更不要说艺术气息和造型。”临走前,他建议童鸣初去广东参观。童鸣初真的去了广东。在那里,他看到一棵好的造型树价值几百万元,“房前屋后几亩地的产值就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我们上万亩苗圃的普通苗木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这次参观深深触动了童鸣初,“不能再只种那几棵香樟了。”
2011年,童鸣初投资1000多万元搭建了占地500亩的花卉苗木生态观光园,收纳珍稀树木200多种,从普通苗木向生态观光树木转型。
“常规树种每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精品树种因树而异,一般来说,每亩效益最低也有3万至5万元,且升值空间大。有些苗木的培植,需要下十年八年的苦功,等到培植成材,价值就更高了。”童鸣初说。
这几年,城市发展理念日益更新,对苗木的要求提高。“以前城市绿化要求比较简单,对绿化苗木也不太讲究。现在,公共绿化、景观布置领域都引入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童鸣初说,“我们的转型升级也必须跟上。”
于是,他开始涉足精品和高端苗木市场。“精品苗木主要用作城市公共绿化;高端苗木的树种比较珍贵,来传递文化和艺术气息,主要用于公园、别墅和小区绿化。”提到精品和高端苗木市场,童鸣初见解独到。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走精品化、容器化、艺术化路线,提升产业附加值,成为泗安苗农的主要诉求。他们采取“大户示范,小户跟进”的策略,引导苗农转型升级。如今,每天都有苗农到童鸣初的苗圃参观、学习,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苗农也专程前来取经。据泗安镇农办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镇精品高端苗木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展中。高端苗木的价值比普通苗木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见习记者 杜博 通讯员 蒋云卿)
提要:在浙江湖州长兴县泗安镇,说起童鸣初家喻户晓,而在浙江乃至中国园林行业,他的名气也不小。出于对树的执着和热爱,童鸣初四处收购有价值的大树,为买树全家人省吃俭用20年。他慧眼识树,点树成金。一棵树经他之手甚至可增值20倍。尽管如此,童鸣初却很少卖树。他创建的长兴快活林生态园,市场价值早已过亿元。童鸣初不像是普通的商人,更像是奇树的守望者。因为与其他人相比,他更懂这些树的真正价值。
慧眼识树 点树成金
2005年的一天,一位名叫郑南的苗木商找到童鸣初,要推销一棵三角枫。树没有土球,树根裸露在外面,已经严重失水。郑南联系了几个买家,对方都不愿要,说这棵树种不活,没有价值了。眼看1000多元买来的树要砸在手里,郑南打算找童鸣初来碰碰运气。
童鸣初快活林的奇树(中国三农网拍摄)
童鸣初爽快地出了1500元买了下来,在他看来,那棵树先是斜过去,又折过来,再弯过去,又弯过来,继而翘天上去,简直就是一件难得一遇的艺术品。凭借多年种树养树的经验,童鸣初不仅让这棵树活了,而且修剪照料得很好。“在树的根部放一个茶几喝喝茶,或者放一架钢琴或者是放个桌子,不就更有意味了么?”
三年之后,郑南多次提起了这棵树,说卖便宜了,他很后悔:“现在那棵树的价格保守估计也得3万元,最起码增值了20倍。”
童鸣初不仅喜欢买好树,还喜欢琢磨改造树,而经他手改造过的树都价值不菲。
在快活林,你可以看到一些被劈开的枫树。童鸣初说:“劈树是一个技术活,啪一下,几千斤的力道,绳子松了或者断了,树可能就跟着报废了。”不仅要从树干劈开,连树根也要劈开。枫树又脆又硬,弄不好,一棵树就要被折断。
对劈树的技术,他已经研究了6年。树根被劈开了以后,他让工人把树干向一侧用力拉开。当树变成了“人”字型,能容一个人通过时,便基本上达到了童鸣初想要的效果。
在当地这样劈树的,童鸣初是第一个。为什么要把好好的树劈开呢?他解释说:“这棵树现在卖3000元钱,劈开以后就能卖3万元。5年或10年后,价值肯定远远不止3万了。”
在这个园子里,还有很多树都被童鸣初劈过几刀,而开过刀的树,价格都会翻番,有的甚至是原来的10倍。
长兴县泗安镇农民一鸣当先 创办研究所
2011-04-2611:05:59 来源:浙江日报
见面时,48岁的农民童鸣初正在修剪桂花树。
他矮矮的,行动矫健灵活,粗壮的手臂和瘦削的身体对比起来格外显眼。
就是眼前的这个人,创造了泗安镇乃至湖州市的数个第一:第一个尝试种植葡萄、第一个开发荒山、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绿化林、第一个成立研究所……人如其名,童鸣初,一鸣当先。
葡萄发家赚首金
在童鸣初创办的长绿特种园林工程技术研究所里,一张张红彤彤的产品荣誉证书映入眼帘,他创立的“泗安红”品牌绿化苗木不是已到达全国各地,就是在销往各地的路上。到他这里来购买苗木的人,要提前三天订货,排队等待发货。“今天有些苗木发往云南,明天还有一些要发到重庆去,后天大概有500多棵苗木发往广东。”童鸣初说,他接下的苗木单子至少几十万元,已经不再接受小额订货。
1981年,童鸣初高中毕业。家里的田地地势较高,经常断水,非常贫瘠。“没想到,当年最‘瘦’的田,种树却是最好。”
童鸣初打听到可以种植抗旱的日本大葡萄,1983年,他到杭州浙江农业大学购买葡萄苗。当时,每株葡萄苗的价格是7毛钱。这是他第一次到省城,童鸣初怀揣着借来的40元钱,买到50株葡萄苗。这也让他成为湖州地区种植葡萄的第一人。
“葡萄的种植并不容易,不论晴天下雨,要拔草,还要经常施肥。”没有肥料,童鸣初就自己砍草沤肥,再到街上挨家挨户的收粪水。
1986年,童鸣初的一棵树已经至少可以收获十几斤葡萄了,而当时在整个湖州,葡萄还非常稀有,市场上最低的批发价也要4.5元一斤。从1987年起,童鸣初依靠种植葡萄的资金积累,承包100多亩荒山,开始种植桃树、板栗树、梨树等多种类的经济林。
开垦荒山第一人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干活到晚上十来点。”童鸣初对当年全家人一起开荒种树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山上的石头很多,我们就先挖井,把石头埋在井里,再盖上一米多厚的土,最后再种树苗。”最初的100亩山地,童家老小总共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才开垦完毕。“最辛苦的时候,我就搭个西瓜大棚在山上,直到1993年,整个荒山才全部开出来。”他从中国果树研究所和浙江农业大学引进了80多个果树品种,开始大规模的果树培育和种植。
就这样,童鸣初成为泗安承包开垦荒山的第一人。
为了给果树找到合适的肥料,他又当起了“垃圾王”——以每月90元的酬劳承包下回收整个泗安镇上垃圾的工作。“那些垃圾臭得很,现在想想还要反胃。先要用铁耙把垃圾翻上来,装上拖拉机运回,再将垃圾上堆发酵,等过1至2个月后垃圾腐烂了,再用筛子把那些没烂掉的碎玻璃、塑料等筛走,最后制成肥料给果树施肥。”
之后的几年,部分果树开始逐渐老化,产果量下降。童鸣初偶然听说萧山机场修建的时候,胸径十厘米的绿化树就可以卖到每株100元,他决定改种起绿化作用的经济林。那些保留下来的果树,也着重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童鸣初种植的“泗安红”有机板栗经过13年的培育,以果实特大、肉色蜡黄、香糯耐储藏的特点,在上海农展会和浙江省农博会上卖到每公斤16元,比一般的板栗价格要高2至3倍。
他种植的“泗安红”苗木也因其树型好,成活率高,销售到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合肥等30几个大中城市,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去年,“泗安红”正式成为湖州地区的著名商标。
一个农民的研究所
10年前,童鸣初聘请专家教授作为顾问,成立长兴长绿特种园林工程技术研究所。眼下,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经济林试验园580亩,绿化苗木基地1200亩,还成为了省香樟树的标准化栽培基地。
除了对自己承包山地上的苗木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外,童鸣初形成了“基地+科技+农户+营销”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本村及周边区域500多户农民发展名特经济和绿化树苗,面积达1.2万亩。在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他还率先牵头举办各种培训,带领村民学习绿化树的培育技术。
童鸣初说:“去年我们搞过病虫害防治、抗灾防治的培训班,镇政府还免费提供会议室作教室,大家反响很热烈。今年5月,我还准备邀请专家再来讲讲苗木修剪、造型技术。”
如今,让童鸣初最费脑筋的,是如何提高树木的附加值。他以每月8800元的工资,专门从外地聘请两位技术人员为树木做造型。采访时,这两位技师正在制作一尊“大笑弥勒”的根雕作品。“现在,我们最缺少的就是给树木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人才,东阳那边的技师更贵,有的开价甚至一两万元。”
童鸣初认为,要进一步提升苗木产业的档次,就应该由原来的偏重标准化的规模生产走出来。“不再单纯依靠卖树苗搞批发,还要开发树的艺术价值。”童鸣初说,他正在着力打造一个苗木的生态观光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争取成为当地苗木观光、造型开发的第一人。
这个长兴农民,身上永远有一股开荒的劲儿。
两入陈村 因树而悟
一棵谁都不敢要的树,童鸣初却让它增值20倍,他是如何做到的?

童鸣初快活林的奇树(中国三农网拍摄)
浙江省长兴县种植苗木25万多亩,是全国闻名的绿化苗木产地。2000年,童鸣初进入苗木种植行业,曾经也和大多数同行一样,满足于一棵树赚几十元钱的利润。可现在他是当地种植苗木附加值最高的人。其实,这跟童鸣初的一次广东之行密切相关。
2005年8月,童鸣初听说广东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有很多名贵的树。于是他准备了200万元,准备去陈村买几棵好树。但最终这200万元却连半棵树也买不起。
当时,童鸣初看上了一棵罗汉松,想把它买回去。老板娘开价460万元,他一听傻眼了——200万还不够买半棵树。
在此之前,童鸣初见过的最贵的罗汉松也就20多万元钱。但这棵罗汉松经过人工造型和精心打理之后,树形丰满,树干苍劲,就值460万。就是这棵罗汉松让童鸣初开始关注造型树市场。经过了解市场,童鸣初意识到,苗木的市场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绿化环境向美化环境转变,经营那些造型树的利润远远高于普通苗木。
从广东回来后,童鸣初看到了那棵没人要的三角枫的潜在价值。于是,他开始修枝、拉片,将这棵树打造成了造型奇特的艺术品,同时童鸣初更加明确了快活林今后的经营方向。
但是,对于卖与不卖造型树的问题,童鸣初内心非常矛盾。
之前,他卖过几次树,但卖了都很后悔。2008年初,童鸣初迫于资金压力,将30多棵造型树以一百多万元的价钱卖给了一个房地产商。当时他觉得价格不错,现在想起来却追悔莫及:“那些树都是绝无仅有的好树,一旦卖出去,你出再高的价钱,再也买不到了。”
2011年,童鸣初又一次踏上去广东陈村的旅途,去看望那棵罗汉松,再次深受启发。“我分析了一下,它是50年树龄,两代人培养了这一棵树,460万元,所以我们也要跟他们学,一个人一辈子造一棵树,几代人造一棵树。”
房子可以以后再建,好树错过就没了。童鸣初坚定信念,再困难也要守住这些树。他说:“我已经51岁了,最多能再干10年。所以这10年,我要拼命地干,把这个园子建好一点。我想建成一个全国性的、示范性的家庭农场,如果可以做到全省或者是全国最好的家庭农庄或树博园,那我就可以退休不干了;但是如果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我必须要无条件地拼命继续干下去。”
看到童鸣初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向他学习,转变经营思路。
长兴县林业局局长邵海龙说:“童鸣初这种经营模式,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起了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长兴苗木种植面积已经够多了,我们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提值增效,发展精品苗木。”
(杭州小童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