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启华《一个做包子的》——这是一个关于创业与成功的视频,我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童启华浙江温岭人,同济大学毕业。]
转角遇见“甘其食”,这句话放在杭州真不夸张。
甘其食,这个取自《道德经》中的词,如今毫无非议地成了杭州包子的代名词。从2009年骆家庄第一家门店开门迎客至今,短短四年内,甘其食在杭州已经拥有125家门店,受到无数人追捧。
价格亲民,鲜美安全,加上不可思议的标准化生产,亲切热情的员工“阿甘”……掌门人童启华赋予了这个小包子无数的商业想象力,而事实上除了商业价值,这个“小包子”还蕴藏着更多正能量。
“阿甘”老板很特别
“阿甘们加油!”
华领国际七楼,甘其食总部,电梯门一开,五个字让一个外人看着都有些激动,这里的一切布置让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部。
掌门人自然也有些与众不同的气场,1975年的童启华天蝎座,工科男,大学学的是高铁相关的专业,和包子搭不上关系。虽然是个标准的70后,童启华时髦新潮的劲儿可不输90后。
“其实早在2005年我就开始研究做包子,2009年才推出甘其食,中间筹备差不多有四年。”
“同样的东西,你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同。”这是童启华认定的成功理念,在卖出第一个甘其食包子前,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投入了几百万,胆识惊人。
刚创业那会儿,童启华有3个月天天和阿甘师傅们研究包子,边做包子,边记录写标准,然后自己尝。
“只有标准化,才能跑得快不摔倒。”
“包子也是有生命的”
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顾客买到甘其食包子所需的时间是13秒,而在这13秒背后,一个包子被赋予了极富现代感的商业想象力。
可以这么理解,在童启华眼里,包子是有生命的。
“生包子重量是100克,60克皮、40克馅料,误差范围不能超过2克;香菇菜包里的香菇必须选取骨盏大小相同的,低于10厘米、高于20厘米的青菜不要,2小时未卖出的包子全部销毁……”甘其食的很多规定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一些洋快餐的标准。
其实,这样几近严苛的“标准”还有很多,要保证包子在上百家门店的统一品质,在童启华眼里:细节决定成败。
在对童启华的采访中,他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尊重”,“甘其食要成为被人尊重的品牌,必须要在原材料、工序流程、员工等方面,都要给予尊重。”
然而,“尊重”的套路并非有样可依。童启华记得甘其食骆家庄店刚开业时,员工离店出门,都恨不得赶紧换掉工作服。
“因为他们觉得做包子不体面。”这个细节让他陷入了深思。
“员工只有热爱自己的行业,才会尊重工作,继而才会对自己有压力。”于是,童启华开始为受人尊重的包子品牌而努力,“我首先要让甘其食的员工觉得自己也是白领。”
自此之后,每家甘其食店步行十五分钟的距离内就会配置一间舒适的“阿甘”公寓,免费提供给“阿甘”们居住。不但如此,每间公寓还会配有一名阿姨,负责“阿甘”每天的饮食,清洁“阿甘”的工作服和公寓保洁。
包子里还有一颗“火热的心”
除了上述的这一切,一个包子,还会有什么能量?
今年3月,甘其食出资2000万元与浙江工商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传统食品研究发展中心,用于打造人才建设和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标准的设立、项目的研究开发、新工艺的创立、行业标准的设立等内容。
除此之外,从7月开始,还将举办长三角地区首届“甘其食”杯中国传统食品行业创业项目大赛,旨在鼓励在长三角地区高校食品相关专业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专业知识,挖掘中国传统特色食品创新商业模式,资助创业者迈出创业第一步。
“做这个工作,我是想要带动这个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还要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童启华表示。
除了引领行业外,“阿甘”还有一颗善良的心。从5月中旬开始,甘其食将启动长期为孤寡老人免费提供包子券的活动,“目前我们已经接洽了朝晖街道、武林街道等几个比较大的社区,接下来会陆续在杭州50个辖区内开设甘其食门店的社区铺开。”
--来源:福鼎人才网
(童海根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