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新闻网
按明朝风俗操办 共有40多道仪式
义乌新人再现明制婚礼
2013-09-25

新郎身着红色“状元服”,骑着高头大马前去迎亲

新郎祭轿

新娘上轿前,要将套在脚上的鞋子脱下,换上绣花新鞋

新娘由其兄弟或叔伯抱背而行,至花轿内

新人走过麻袋,象征“代代相传”

夫妻对拜

挑盖头

接灯

媳妇给婆婆戴红花
新郎身着红色“状元服”,骑着高头大马,走街串巷迎娶新娘;新娘凤冠霞帔,端坐在披红挂彩的大花轿内;“喜娘”一路扭着欢快的秧歌,“金童玉女”紧随其后,唢呐锣鼓齐鸣……9月20日,城西街道蒋母塘村一童姓村民家举行娶亲仪式,仪式完全按照明末清初义乌当地婚礼习俗操办,共有40多道仪式。这一复古的中式婚礼吸引了村民、路人驻足观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传统轿俗讲究多
当天一早,童家门前就摆放着一顶披红挂彩的大花轿。轿前架一对子孙灯,灯前木架立有“肃静”、“回避”牌,轿的两侧立有伞、扇、串灯、高照等仪仗。新郎则十字披红,戴大红花,由待客的陪同,骑着马,带灯笼一对,火把一对,铜锣一对开道,并伴有鼓乐,蓄势待发。
古时娶亲必须坐轿,方称“明媒正娶”,这其中的风俗礼仪很是繁琐。男方出发前必须得先“亮轿”、“唱轿”、“搜轿”、“掸轿”、“压轿”;新娘上轿前要“润轿”、“祭轿”,上轿后要“哭轿”、“洗轿”、“转轿”、“锁轿”、“抽红”、“抖轿”、“垫轿”;进男方家门前,还得“闷轿”、“踢轿”、“谢轿神”……各种轿俗礼仪可谓繁琐。
当女方送亲车队到达迎亲亭边,新娘下车由伴娘打花伞,喜娘边撒红米边说吉利话,并请新娘在迎亲亭坐好,等待上花轿。喜轿抬到迎亲亭前,女方派人手捧水盆,以木碗沾水少许,并渍水至轿顶上,俗称“润轿”。男方则以酒香祭轿神,以求保佑迎亲诸事顺利,称为“祭轿”。新娘上轿前要开脸、沐浴、梳头,穿上“一身红”。在迎亲亭内将套在脚上的鞋子脱下换成绣花新鞋,意指“不带娘家土走”,否则会致娘家穷困。然后由兄弟或叔伯抱背而行,至花轿内。新娘上轿后,要用一条被子围住身子,这条被子叫稳轿被。同时脚下放一只脚炉,新娘脚放在脚炉上,以火压轿驱煞,保佑新娘平安。
新娘上轿后,女方家人开始“哭轿”,这是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此俗始于周朝,这和历史上父系制家庭掠夺婚的出现有关。由于掠夺婚姻,产生哭嫁,后相沿为俗。待有轿时,又称哭轿。轿在途中,轿夫有意摇晃轿子或上下颠簸轿子,使新娘坐卧不安,戏闹取乐,作为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直至新娘发红包。这就是“抖轿”。
花轿进门,新郎上前,对着轿门焚香行礼,此为“谢轿神”。民国前,新郎行跪拜礼;民国后,新郎行鞠躬礼。俗意为感谢轿神一路保佑新娘,平安到达婆家。
夫妻拜堂入洞房
一条红丝绸,两人牵绣球,月老定三生,牵手踏绣球。接到新娘后,新郎与新娘朝“喜堂”走去。殊不知,这几十米的接亲路也大有讲究。新娘脚踩着的不是红毯,而是麻袋,还不时有人将踏过的袋子移到新人的前方。这一共是5个麻袋,新人走过麻袋,象征“代代相传”。
“借来天上火,燃成火一盆,新人火上过,日子过的红红又火火!”随着司仪的一声吼,新人们走过麻袋,还需要跨过火盆,代表着他们夫妻二人事业红火,爱情红火。
拜过天地,新郎用“喜杆”挑下新娘的盖头,两人在堂上“合卺”。新人接过装满酒水的方形铜制酒杯,相对而立。在司仪的口令下,将酒杯举过眉,一只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掩袖,将合卺酒遮袖饮下。
喝完合卺酒,也是一身古装的双方父母上台“滚元宝”、“接灯”,意寓为添丁送子,衣食无忧。接着新人继续参拜高堂。“岳父岳母在上,小婿大礼参拜。”新郎话音刚落,就跪行三步到了岳父岳母近前,磕了一个重重的响头。新娘则为婆婆戴上花,甜甜蜜蜜叫爸妈。双方父母乐得合不拢嘴。
让传统婚礼文化流传下去
新娘王小姐乐呵呵地说:“是男方最先提出要办一场传统婚礼的,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在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后,我们就举办了这场民俗婚礼。想不到会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虽然礼仪很繁琐,也很累人,但我还是觉得既激动又兴奋。”
“在闪婚闪离泛滥的时代,中式婚礼其实在传达中国传统的婚姻观。”新郎童先生在自己的婚礼上受益良多,他认为,“中式婚礼的规矩那么多,就是要新人严肃对待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繁复又庄重的仪式能赋予婚姻神圣感。”
为新人操办这场婚礼的是新郎的父亲童先生,为了办一场地道的明制传统婚礼,他从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跑了义乌很多地方,走访了对义乌传统婚礼习俗有研究的各位文化达人,向他们取了经。”童先生说,这场婚礼中所用包括花轿、服饰在内的一整套“行头”,都是他跑遍各地去寻来的,婚礼上所有流程都是按照明代义乌风俗进行的。
“明清和汉唐婚礼是如今最流行的两种传统汉家婚礼仪式,前者喜庆热闹,后者庄重典雅。”之所以选择明朝的婚礼习俗,童先生表示,不论是周制婚礼还是汉唐婚礼,都离现在较远,很多婚嫁习俗细节方面的问题较难考证,而清朝的婚礼又沿用满族的婚嫁习俗,只有明朝的婚礼习俗因沿袭了宋朝整套系统的中式婚礼习俗,比较规范,而且也最接近现代,因此选用了明制婚礼。“接下来,打算将这一整套传统婚礼流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让传统婚礼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应悦/文通讯员孙清土/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