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抗战老兵童宏德生平简历
出生于1918年4月3日的童老, 如今已是年届95, 祖籍宁海, 世居前童. 抗战全面爆发时, 他正值风华正茂之年青, 说起当年的理科娇子, 老人依稀还有洋洋得意之情, 而说起文科的落寞, 又似乎有点不好意思. 经过初中两年又高中半年学习, 为响应国家抗击日寇的号召, 于1939年初报考黄埔军校. 其时考点设在东阳, 老人步行跋涉经宁波由天台入东阳参考. 随后报刊登出被录取的通知, 老人被送到天台后转辗经义乌到达金华报到, 此地学员共编有一个大队, 四个中队, 老人其时属于第四中队. 据回忆,训导主任叫童学训.
1939年, 是抗战最困难的几个年份之一, 众多学员为了抵达位于陕西西安的军校目的地(老人考入的是黄埔十六期西安分校),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 据老人回忆, 他们一行从金华出发, 途经江西南昌, 宁州, 在抚州遇汉奸出卖, 被做了标记, 遭到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 颇多伤亡. 然后, 又在樟树镇沿铁路线至萍乡, 蒋经国为他们做了热情洋溢的动员. 其后, 再经湖南株洲, 湘潭入长沙. 当时, 老人所见长沙一片瓦砾, 只有两排空房子. 因敌情凶险, 老人他们弃岸登船, 两个中队三百余人沿洞庭湖行至宜宾, 遭日军封锁不得登岸, 又行至宜昌, 藏躲于租界之内, 躲避险情后抵达当阳, 襄樊. 这一段过程中, 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时刻必须抱着刺刀, 防止反光被日机窥见而遭轰炸. 最后, 过湖北六合(现属安徽), 河南内乡, 越秦岭, 到达咸阳.
从金华出发, 到达咸阳, 整个行程八十三天, 其中不乏一天百多里的急行军. 所有学员到达军校后被编成三个大队, 分别是一大队步科, 二大队骑炮, 三大队工通, 老人被编入二大队十六中队, 中队长侯奇, 湖北人.
在军校学习期间, 老人所经历最凶险的就是一次是九架日机平飞轰炸, 卧倒的老人军帽上的帽徽竟然被炸飞, 老人幸而大难不死.
1941年, 时值二十四岁的童老毕业, 进入骑兵第10师30团机枪连, 任中尉排长, 稍后又转任第3连任上尉连长. 其时师长谭辅烈,团长邹平. 老人带连队认真刻苦, 肯动脑筋, 曾得到全师检阅比武第一名并获嘉奖. 为了身处北方解决语言关, 老人还苦学普通话, 以至浙江同乡竟听不出口音. 据老人所述, 部队一直在陕西宝鸡, 陇县及甘肃平凉, 静宁一带驻防.
1945年, 骑兵第10师派驻2个连队进入内蒙, 老人所带连队亦是其中之一. 驻地是爱济纳旗(音同).
因部队属骑兵, 所以一直处于设防状态, 未与日寇直接正面开战, 这也是老人深以为憾之处.
1947年, 因父亲过世, 老人回乡奔丧, 后一直在家务农. 也正因为如此, 解放后未受政治冲击.
整个过程, 使我感受最深的, 是老人惊人的记忆. 所有内容, 都是一气道来, 未曾有半点停顿. 细节更是指手比划, 反复多遍毫无差错. 老人看似木讷拘谨的背后, 竟藏着火一般的热情, 或许是打开了尘封许久的回忆, 老人非常健谈, 滔滔不绝, 于我们再三告别之际, 还是一再跟我们讲诉当年的细节, 如今的身体…..眼中满是不舍之意. 令人心酸.
童老身体康健, 生活规律, 已95岁高寿, 一点无迟滞垂暮之感. 问询家人, 得知老人基本无病无痛.
目前老人小儿子(第二任妻子所生)在上海做生意, 家里有儿媳及孙儿小两口照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老人的孙子小两口, 异常好客, 非常谦恭, 均属敦厚有福之人, 替老人高兴! 如今有子孙绕膝可以照看!
童老的第一任妻子与大儿子均在文革中含冤病故, 令人悲痛!
家庭经济条件应属还好, 子孙也都有相当不错的工作, 老人生活无虞.
. 经核实, 老人不属低保人员.
(童化平推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