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童氏源流    |    宗支世系    |    宗亲动态    |    童氏视觉    |    童氏名人    |     谱牒史料    |    名胜民俗    |    寻根觅亲    |    宗亲留言    |    联系我们    |    童氏企业
【中华童氏-电子版】【童氏文集】 【宗亲名录】 【网络投稿】【发布供求信息】 【繁體中文】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
   荆楚童氏聚罗田
   浙江衢州衢江区廿里镇...
   提干新排长,入伍11...
   宁海县前童历史文化研...
   接力救下19人!龙岩...
   缅怀革命先辈 弘扬红...
   童氏宗亲网聘请第十七...
   谢谢你,童梦奇!
   安徽枞阳县童长荣家风...
   三地宗亲相聚兰溪...
   福建永定童氏祭祖
   长汀县童坊镇童坊村甲...
   2024年正月初九连...
   河姆渡传人童岳年:痴...
   神奇美溪 童氏大美
   童岳年余姚阳明古镇举...
 
一柄红烛写春秋——记通海县第十六中学校长童云
发表时间:2013-05-06 21:19:53     新闻来源:彩龙中国网     阅读:2091次
 记者:申鹏
    通海县第十六中学的校长童云,因公出差的路上意外发生交通事故而去世。葬礼当天有两千多人前来吊唁,不少人痛哭失声。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么多人来为一位中学校长送葬?
  从亲朋好友口中,我们逐渐勾勒出了这位普通校长平凡却不平庸的一生:这是一位将十六中从全县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带入正数第二的校长,这是一位极度简朴却对学生极度慷慨的校长,这是一位让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感动得掉泪的校长。 
  通海县教育职工篮球赛就要举行了,十六中的教职工球队还没有比赛服装,童云安排在玉溪市居住的同事、通海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张书伟看看玉溪是否有便宜点的篮球服。
  8月4日上午,张书伟给童云打电话说某体育品牌正在做五折促销。童云听到这个消息,当天就和学校男女球队的领队一起去了玉溪。买完球衣后,一行5人驾微型面包车回通海县。
  下午五点,在途经纳古镇的一个急转弯时,童云所乘车辆前面的一辆微型面包车突然失控,撞上防护栏,侧翻在旁边的田里。童云眼见事故发生,立即招呼同事下车救人。
  当童云和同事们打开面包车的车门,看到车里的两个人神智比较清醒,驾驶员自己从车里爬了出来,但手上的伤血流不止。童云马上就拿起手机拨打了120。
  看到两个人伤势都不严重,童云的同事就准备上车继续返程,童云说:“还是等到120的人来了再走吧!万一再出什么其他的事情怎么办?帮人帮到底,我们得看着这两个人被医院的车平安拉走才行。”
  这一等,让童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几分钟后,一辆黑色别克轿车突然冲了过来。“咣!”地一声,撞向了童云所乘的面包车。随后,这辆已经失控的轿车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又撞向了童云的两位同事。在童云的两位同事被撞倒的同时,在旁边躲闪不及的童云,也被这辆轿车撞得飞了出去,当场就没了呼吸。等医院的车到事发现场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据与童云同车的十六中党支部书记张书伟回忆,如果当时童云不等120救护车到来,而是直接上车走的话,意外就不会发生。他说:“根据当时的情况,童云其实没必要等着120到来,因为两位伤者看起来并不重。但强烈的责任心让他非要等到医院的车到来才安心,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这对他来说,太正常不过了,平时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就这样,通海十六中的校长,童云走了,距离他46岁的生日还有两个月。
  8月10日的上午,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童家湾村举行了一场葬礼。两千多人的送葬队伍中,前来跪拜悼念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学生,还有70多岁的长者不顾当地风俗,坚持跪拜。
  两千多人的送葬队伍,将村口约200米长的公路挤得水泄不通,悼念的花圈从灵堂一直摆到了村旁的小河边。每个人胸口都佩戴着一朵白花,不少人在一直抹着眼泪。
  灵堂中的一条对联格外引人注目:“童真芳万古,云义壮千秋。”很多人感叹这幅对联精准地概括了这位逝者的一生。
  通海县第十六中学初二的学生钱旭和胡鑫这天很早就送来了花圈,钱旭含着泪花说:“童校长平时对我们非常好,对于他的意外逝世,我感到非常悲痛,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今天我们学校自发来了很多同学,都想送童校长最后一程。”
  出殡当天,通海县所有中小学的校长都自发地来为童云送葬。站在送葬的队伍里,通海县教育局局长李耀春感叹道:“这么多人来为一位中学校长送葬,这在通海县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在葬礼的当天,童云的父母亲在童家湾的老宅里,禁不住老泪纵横。他的母亲苏玉芬边流泪边喃喃地说:“咋就走了?咋就走了?”而老父亲童学明只能忍住悲痛、却又无奈地安慰老伴:“今天这么多人来送童云,说明我们给社会培养了一个有用的人,虽然他这么早就走了,但看到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承认,心里应该满足,童云没给咱俩丢脸。”
  母亲苏玉芬回忆起童云的童年,宛如就在眼前。
  童云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在几十公里之外的一家企业工作,家里没有男劳力,他从小就承担起了家里的农活。6岁的时候,童云就开始上山砍柴,承担家里的活计,为母亲分担家务。童云的奶奶裹着小脚,他看着奶奶自己裹脚很困难,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给奶奶洗脚、裹脚,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童云的母亲说,“六岁就开始帮我砍柴,从学校一回来,看我不在家里,就跑到田里把我喊回来,然后一个人去把柴扛回来。回来后还帮他奶奶和我洗脚,9岁开始就帮忙做饭了,我感觉他特别小的时候就能理解父母的难处,懂得替父母分担家里的困难。”
  童云父母的家,是一栋住了几十年的老宅,童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在童云小时候住的房间里,记者在斑驳的墙上看到了童云当年写的字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父亲童学明回忆道:“这是他小学的时候,自己在墙上写的。”

  童云的弟弟童汝鹏至今仍不能忘记哥哥对他的照顾,他流着泪说:“我哥从小非常疼爱、照顾我。小的时候,只要我们俩在一起,他总是不让我干重活、提东西。直到后来工作了,即使是40多岁了,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仍然不让我提东西,看到我提东西他就一把抢过来,这个习惯已经形成几十年了。”
  童云的妹妹童虹家里,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件蓝色运动服,一直舍不得穿。这件运动服是童云在上玉溪师院的时候,参加学校运动会获得的奖品。童虹说:“当年哥哥在玉溪师院上学,学校每个月发几十元的生活费,他都省出10元,然后走路给我送到我所在的学校。这件运动服也是当年他送给我的,这些年一直没舍得穿。现在他去世了,看见这件衣服就很难受。”
  童云父亲童学明指着家里的一张竹椅说:“做了十六中的校长以后,童云就很少能回家吃饭了,经常零点才能回到家看看父母。他总是坐在这张椅子上说‘爸爸,我有点累啊’,说着说着,就睡着了。”父亲总是心疼地劝他不要那么拼命,他却说:“十六中有一千多个孩子,背后是一千多个家庭,我肩上的责任很重,不能松懈。”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在父母家里吃饭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一个小时,与老父亲交谈的时候也是三句不离学校。童云患有颈椎病,这是因为他经常靠着办公室的椅子睡觉,时间一长,就把颈椎给累坏了。
  其实,童云对父母的孝顺在村里是有目共睹的,他经常在周末或假期回家的时候给父母带一些补品。据他的同事回忆,童云平常喜欢唱歌,最喜欢唱的就是刘和刚的《父亲》,几乎每次必唱。
  
  作为同学
  他有胸怀天下的气魄
  在当天童云的葬礼上,童云的高中、大学同学来了六七十位,高中的同学基本全到齐了。他父亲童学明说:“童云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很好,他曾说过对待同学要跟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好,上高中的时候经常带着要好的同学到家里玩。”
  1984年,童云考入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系,如今毕业已经20多年了,上大学时睡在童云上铺的同舍好友许振泰对他的特点仍然难忘。他说:“童云当学生时给人的感觉是充满活力和热情,对待任何一个同学都非常好。”
  大学期间,童云同班有名回族同学。有一次他生病住院,童云感觉这是一个拉近同学感情的机会,就组织了全班同学去医院看望。等病愈出院后,这位同学已经跟班里其他人相处得很好了。“童云的做法让那位同学很感动。”许振泰说。
  1986年,童云上大三的时候,玉溪市的刺桐山突然发生大火。童云主动请缨,要求组织全班同学一起上山支援灭火。全班同学一起去火场给消防队员运送了一天的水。
  如今在玉溪市华宁职中任教的许振泰介绍:“他成绩只是中上,但却非常聪明,经常晚上熄灯后在宿舍跟我们讨论教育的前程以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我感觉他的胸怀很博大,有点胸怀天下的感觉。”
  
  作为丈夫
  忙工作零点前很少回家
  童云的妻子詹琼芬,是通海县二中的一名教师。在她的印象里,自做了十六中校长以后,童云很少在零点以前回家。忙完了学校的各种事情以后,回家往往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作为妻子,詹琼芬经常劝他注意休息,可没用。每天早晨5点半,童云准时起床,早点也不吃就赶去学校,因为他要赶在所有教师到校之前安排好一天的工作。
  虽然童云的家离学校很近,但他每个星期最多只在家里吃两顿饭,其他时间都是在学校的学生食堂里用餐。平时也没有别的爱好,只是看书和练书法。读书的时候,童云就很喜欢书法,被同学们形容为“吹拉弹唱样样能来”。做校长期间,他经常与通海县楹联协会会长杨千成讨论书法。童云的家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字帖,“家里买的字帖他都写完了。”詹琼芬说。在童云办公室里,还挂他自己的书法作品“丹心傲骨”。
  童云做了通海县十六中的校长后,妻子詹琼芬想着童云这样每天不在家,如果与丈夫工作在一起,对他在生活上是个照顾,于是萌生了调到十六中工作的念头。但童云就是不答应,理由是怕工作不好开展,直到童云去世,詹琼芬仍然没有调入通海县十六中。
  在童云的父母家里,有一张完好的婴儿木床放在角落里,童云的女儿童话指着木床边哭边说:“那是我爸爸在我刚出生的时候亲手给我做的。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因为床的尺寸有点大,他就一直没让我用,直到现在还摆在那里。”
  在学校的时候,童云一直坚持私事不用公车。冬天的通海县晚上很冷,在女儿童话上初中的时候,他每晚都要接女儿回家,童话经常坐在他的摩托车后面喊冷,他只能下车,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裹到童话的头上。“以前我真的是有点埋怨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但现在我明白了,父亲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风气。”
  童话今年参加高考,童云几次说要给童话补课,因为学校的工作,最终还是没能抽出时间。高考成绩出来后,童话考取了黑龙江大学。“我爸爸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感到非常高兴,并一再承诺亲自送我去黑龙江,但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童话哭着说。
  很难想象,作为一位中学校长,他只有两套西服,只有在正式场合的时候才穿,其他的都是几十元钱的衣服。他去世的时候,被抬回家里,人们发现他两只脚上的袜子都是破的,他的同事当场就不忍再看。“他总是跟我说,给学校多一点,给家里就会少一点,请你原谅。”妻子詹琼芬说。
  “当校长6年来,他对家庭亏欠得太多。”通海十六中党支部书记张书伟说。
  
  作为校长
  在理想与现实间穿行
  1987年8月,从玉溪师专化学系毕业的童云,被分配回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河西镇中学(现为通海八中)任教。学校里只有16位教师,5个教学班一起挤在一座古祠堂里。对于一个满腔热情的青年来说,内心的失落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他并没有在苦闷和失望中徘徊,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跋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里写道:“在我刚到河西镇中学那年的教师节,16位教师在简陋的食堂煮了点肉,准备教师节晚餐,当时的教育局长、受人敬仰的杨继群先生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我们的学校,用土碗喝着老烧酒同教师一起展望教育的未来,并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从此,我开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穿行,用智慧和心血编织着美好憧憬,用爱心和执着送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从分配到那所学校开始,童云开始了自己理想与现实不断交织的教学生涯。
  3年后,他被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0年。他用极短的时间建立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并让河西镇中学从乡镇中学的末位跃升至全县前列。2000年9月,工作出色的他调入通海县二中,除担任初2001届全年级4个班的化学课之外,还兼任学校的团委书记。当年,他所教的4个班化学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2003年8月,县教育局公开招考校长,经学校推荐,他以面试第一的好成绩进入通海十六中。不过,当时的通海县十六中面临重重困难:所有的中层领导全部新换;学校有一大堆遗留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声誉不高,学生、家长对学校缺乏信任感,教师思想不稳定,师生关系紧张;周围的强校、激烈的竞争使学校雪上加霜,优生外流十分严重,学生辍学现象突出。
  童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锤炼品格、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展示特长”。随后,他成立了“教学效果研究组”,每周听完课后,他都把老师召集起来,分组评议教学效果。他自己兼任成绩最差的两个班的化学课。经过一番改革,通海县十六中的成绩从县倒数第二,跃升到了正数第二。
  2004年9月,在学校正快速发展的时候,县委、县政府将通海十中(里山中学)并入,山区学生顿时增多,使学校再次面临新的挑战。他必须解决生源基础不好、山区学生困贫、厌学辍学等问题。于是,他开始到每一个并入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从民族习惯到家庭情况,事无巨细。经常在很晚的时候,他和校党支部书记张书伟还驱车在里山、落凤的土路上。艰辛的努力换来收获,2008年,里山乡的考生里有8个考入了玉溪一中。
  这一切感动了里山乡的村民,在童云葬礼举行的那天,里山乡专门派了两个村民代表来给童云跪拜,并给童云父亲童学明送来了200元钱。童学明禁不住失声痛哭,这一刻,他理解了儿子的辛苦和努力究竟换来了什么。
  每天早晨不到6点,童云就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整理好一天的工作计划后,就在学校旗杆下面等着学生入校,天天如此。一位十六中的学生回忆道:“每次在食堂吃饭总能看到童校长高大的身影,6年来,他几乎天天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
  为了节约经费,他让老师们把每次学生考试后的草稿纸收集起来,然后用毛笔在这些纸上写每天的工作计划,使老师一到学校,就能看到当天的工作安排。但他并不是事事都节俭,在十六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免费打印材料,只要是学习方面的,想打印多少就打印多少,这在通海县也是不多见的。2009年上半年,他打算用学校的经费买校服免费发给学生,这一愿望还没有实现,他就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学生。
  在学校的宣传栏里,现在仍然能看到他亲手给初三学生写的寄语:“经过暴风雨洗刷后的盛夏,处处透出生命的新意,青春的时钟已经悄然指到了你们人生第一个拼搏点上,你们将会信心百倍、力量无穷。”
  童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学校的发展不会止步,我自己的追求也不会停顿,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必须风雨兼程,我本人在学校的发展中仅仅起一把小火炬的作用,燃烧自己的同时,是为了点燃更多的火炬,使之照亮一片天空。”
  如今这把火炬已经熄灭了,但它照亮的天空却更加透红。
 
 
                                                                                       (童化平推荐稿)

姓 名:
电 话: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相关专题:宗亲动态
·从敲糖佬到“福田寺长”:童永寿的风雨人生与文化守望 (2025-4-22)
·童氏潮公后裔彭泽老庄清明大祭 (2025-4-5)
·童克祖:一个人 一辈子 一所学校 (2025-2-20)
·四川童长明协助漂泊近半世纪男子成功寻亲 (2025-2-20)
·荆楚童氏聚罗田 (2024-12-31)
打印新闻     |      关闭窗口
 

童氏宗亲网 © 版权所有
网站管理 邮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