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请教童建新宗亲 |
|
作 者:童长明 (2012-3-26 21:58:19) |
110.188.108.2 |
内 容:
我是四川省眉山市金花乡童家湾的。我们祖先是清已末年从湖广德安府麻城县孝感乡青石桥于家屯迁到峨眉来的,康熙年间再迁到现居住地。始祖是尙书府,有两个儿子童华芳和童瑞芳。我们现在正在续修族谱。童翊公支下一至三十代的族谱巳由团凤县的童海明先生传给了我。只是我们到底属于贵一公支下哪一支就不清楚了。按童氏宗亲网上的信息我们应属于省五六匕八中的一支。请问建新先生,你有这方面的资料信息吗?我们当初的迁出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还有童姓宗亲在那里居住吗?有的话请你不吝赐教。我代表我们这里的宗亲表示真诚的感谢。电话13990395374。QQ1021268869。
|
|
|
主 题:祖籍金牛街 |
|
作 者:童维 (2012-3-21 23:58:48) |
123.139.182.11 |
内 容:
童明俊你怎么联系?我和你的派行一样的哦
|
|
|
主 题:回复童庆国 |
|
作 者:童建新 (2012-3-6 7:46:28) |
122.91.81.94 |
内 容:
本谱记载省六只有一子,名叫兴一。志高、志廣、志亮可能另有出去,此孝感应为湖北“孝感”县。不是麻城“孝感”乡(大部分入川人员是从孝感乡出发的,也有小部分是妄称的)。
|
|
|
主 题:与童建新商量 |
|
作 者:童庆国 (2012-3-1 22:17:34) |
182.101.254.81 |
内 容:
你好建新: 按你2011.7.25更新的“密公五世图”来看,志高 、志广还有志亮好象不是贵一公的孙子辈哟。
而据湖北团凤县童绥新提供的资料看:“貴一公裔孫志高、志廣、志亮率族人於明初(1372年)由湖北孝感入川居重慶江北靜觀場。” 这是什么回事呢?请详查。谢谢!
|
|
|
主 题:回复童林姣 |
|
作 者:童朝均 (2012-2-28 20:40:41) |
183.68.217.190 |
内 容:
我也有共同特点
|
|
|
主 题:童姓也有一门五进士 |
|
作 者:童建新 (2012-2-22 18:24:29) |
122.91.121.247 |
内 容:
童姓也有一门五进士。同治南城县志记载: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蔡嶷榜:童邦植:邦光弟、进士、知鄂州;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王嘉榜:童邦光:邦植兄、迪功郎太学正、进士;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黄公度榜:童邦傑(杰)邦光弟、(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趙逵榜:邦傑之子童宗说:官袁州教授有傳;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吴叔吉榜:童梦雷:邦植曾孙。依据李姓等“五桂堂”介绍,系因一门五进士折桂所得,固本人推断童姓的“五桂堂”应该也来源于此。所以“五桂堂”和“南城堂”为近亲。
|
|
|
主 题:回复童林姣 |
|
作 者:童正彬 (2012-2-2 12:17:06) |
123.138.30.228 |
内 容:
你们和我的怎么一样的呢?我和我二哥也是手的小指母的末节天生弯曲脚的小指母肉指甲。
|
|
|
主 题:手的小指母的末节天生弯曲;脚的小指母肉指甲。我也有耶! |
|
作 者:童林姣 (2011-11-23 12:01:10) |
222.84.101.102 |
内 容:
我们这里的童姓族人的遗传基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手的小指母的末节天生弯曲;脚的小指母肉指甲”。
|
|
|
主 题:回复童建新先生 |
|
作 者:童国安 (2011-9-20 23:21:29) |
58.19.204.210 |
内 容:
童建新先生:
您好!我是童国安,我是湖北黄冈淋山河,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瓦细坝迁来黄冈淋山河,始祖是贵一公,其后代是第七分枝,七分立派是:一省道玄永 单芳继维希 士子有志懋 世盛振家奇
后来在同治间,四五六八分支合立派四十字:吉庆绥贻善 高
超必済光 鼎升吹裕后 建伟步元艮广运孚辉炳 寅勋自发祥 立模
恒组汝 万福毓英长
我区域童氏宗亲又在组织重新修谱。在今年国庆节商量。
这里我很感谢您对童氏的来源进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我在鄂州市我的电话是:131 7739 4076 电子邮箱:tong8989@163.com
童国安
2011年9月21日
|
|
|
主 题:童姓(雁门)起源完整描述 |
|
作 者:童建新 (2011-7-20 21:05:33) |
113.106.101.85 |
内 容:
颛顼生老童,老童平戎功授爵于(镇守)雁门(山西右玉县右卫镇杀虎口村)并赐童氏,厥后遂以王父字为氏。其后老童封老丘国,童氏部落筑城而居。老童娶于根水氏,生二子曰黎、曰回,长子黎继承童氏,即为童黎,颛顼命其掌管天、地二宫,负责祝融,使用氏时为“童”黎,使用官职时则为“重”黎:(一人二职) 职责为: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其长子〈羲〉继承童氏,职责为南正“重”。其后继承官职者皆称为“重”黎。传至夏朝时童律,因随大禹治水有功,封于童(僮国),其后代子孙、国君子民以童为姓(商汤灭夏时童国沦亡)。经过僮国的一条河则封为潼河(即童黎封潼水始有童姓)。其后因“兵灾、水淹”童姓四散各地。
|
回 复:请问此文来源于何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