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世系分佈圖:湖北。 說明1︰文字記載年代順序,上古下近。 2︰世代符號"–"代代銜接,"…"隔代銜接。 3︰粉紅色文字為未知。 | |||
![]() |
1.[1] | 始祖童忠賢祖籍遼東,開元(713~741)丁卯(727年)正月初一午時生,18歲從軍。 2世祖童遵,唐寶應(762~779)壬寅(762)年生,起家太原,恭軍禮泉縣(陜西禮泉縣)鎮守襄陽(襄樊市襄陽縣)。 3世祖童游晚年,唐僖宗中和光啟(881~888)年間兵亂,保禦有功,郡人立祠。 4世祖童丕,居福塘(?),唐末(888~906)為德華令,葬廬陵(今江西吉安市)。 5世祖童懋定居廬陵(吉安市)。 後裔童氏武舉人居江西吉安府,乾隆末年(1790~1795)隨軍隊遷入貴州貴陽。字輩:元如世占啟,汝興成光明,世界顯稱偉。武舉人字輩元。 忠賢公後裔分佈︰湖北十堰市、十堰市鄖西縣、十堰市房縣(離縣城5公里溫泉區輩行:富世忠家學成全、開國大志尚高賢、興發德才仁榮義、必有明士守正傳。)、襄樊市宜城縣、襄樊老河口、襄樊谷城、隨州、隨州草店鎮、荆門市鐘祥市、陝西旬陽縣…、江西吉安、泰和、安福…、貴州貴陽…。 |
|
3. | 唐末黃巢之亂,恢宏公從山西雁門遷湖北沔陽(今仙桃)。9世祖漢城公于宋徽宗大觀4年(1110年)從湖北沔陽遷江西吉安市安福縣。15世祖記祿公從安福雙溪遷至安福城北鳳林橋,18世祖東亭公立家于安福鳳林橋教場邊,24世祖惟善公(字志安)1717年自江西吉安市安福縣遷湖南株州市醴陵市城南泉塘境。 | ||
2. | 童恢後裔十朝公在宋高宗為顯官,屢遭金人之厄,又被汪黃、秦檜諸奸排擠斥逐,十朝忠憤而明志隱身臨安(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 )。其子三二從父致仕,棄官秘名,隨父十朝公由江左(古人由江北往南看,江左指浙江,江右指江西)遷居於濟邑姚牌嶺(昔廣濟縣梅川,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鎮)。曆三世四三、四世秀祿,至九世而仲庸任明朝國史館翰林、江西饒州知府及府州正堂。明末兵燹,有現公遷居羅田,瑛公遷居蘄州(今蘄春),玕公遷居黃梅,光公遷居黃岡。今族人分佈于武穴市梅川鎮。15世以後字輩:光宇煥清 世知洪存、厚代興家 創業功深、應錫永遠 集鎰超群、鈞開起迪 材德銘心。 | ||
3. | 嘉魚始祖童春谷1322年從山東兗州府東平州(今東平縣)穀口村至湖北咸寧市嘉魚任縣令。字輩:惟童來嘉 先系可述 穀之存示 養人以玉 八葉書香 未墜科目 九幫十天 中葉惟木 剝極果存 希心來複 厥齡本昌 金堅宏續 十七當榮 新枝祠出 懋修承啟 (今到)嘉德世崇 士行光大 永宗高明 任昭義立 學裕名成。 後裔:荊州、武漢、咸寧、仙桃交界一帶。 | ||
3. | 【陂南童氏宗譜】武漢黃陂及周邊童氏宗譜︰始遷祖浚明公為元末武舉,江西吉安市吉水人,明洪武二年1369從吉水拖船埠經鄱陽瓦屑溝遷武漢市黃陂南鄉。明初應楚王征從信國公湯和平南蠻,功封龍驤將軍。公子蔭封武德將軍,孫得道公中永樂己醜科進士(貢舉),第四世正倫公中正德戊午科舉人,尚楚王郡主為儀賓,曆京山黃梅監利縣訓導,第五世廷獻公中宏治壬子恩科付榜,官終四川嘉定知州,第六世為明庠生,第七世曆江陵縣訓導。第八世有達德、達才兩支世系,達德公後裔居武漢市黃陂天河童家坡。達才公後裔居?灄口童家灣等十多個村灣,人才輩出,詩禮簪纓。 始祖浚明公有兄弟七人,浚明公與兩兄弟同遷出,遷往地不詳。依歷史年代遷徙順序、地理地緣而論,浚明公源頭可能有以下五種︰ (1)恢…宗說…童重五、童重六,明初童重五、童重六兄弟從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拖船埠遷入湖南省桃源縣剪市鎮。堂號南城堂,現桃源縣童氏五千餘人。 (2)恢…參…童五、童六,明初童五、童六自江西瓦西壩移合肥北鄉,六太公返回江西鄱陽瓦西壩 。1844年童順元修譜,堂號廉益堂。 (3)恢…宗說…童錦先,童錦先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榨下裏遷居湖南瀏陽西鄉童家坊。1916年童自仰修譜。 (4)童忠賢(遼東,727年生)—童遵(太原…襄陽,762年生)—童游—童丕葬廬陵(江西吉安)—童懋居廬陵(吉安)。後裔居江西吉安府,多人武舉。 (5)童宗說…琛公後裔公常公世居廬陵(江西吉安),960年公常公辭宣城通判,自廬陵泰和縣早禾渡梅子坡圳上遷徙湖南湘鄉岱岳黃泥田。堂號南城堂。 註︰正淙判斷(1)極有可能與浚明公同源,理由1︰浚明公與兩兄弟同年代遷出,理由2︰豐城縣與吉水縣相近,理由3︰遷出點拖船埠。 |
||
4. | 淵公13世裔念六公,念六後裔於元朝時從岳陽遷居湖北荊州市洪湖、石首、公安、咸寧市崇陽、咸寧市蒲圻(今改名為赤壁市)等地。 老派︰傅本儒政學、作大懷楚子、尚光其祖德、流芳百世昌。新派︰造成新國、模范先賢、詩書繼續、孝友淵源。 |
||
5. | 元末(1351年)劉福通起義,貴一公晚年避禍,率八子從江西鄱陽縣遷湖北黃岡中河鄉高家嶺,後裔分佈湖北2黃岡市、3武漢市。貴一公八子:省一、省二回江西鄱陽。省三居2蘄州(今蘄春)複又分支遷2羅田。省四居蘄水(今浠水)。省六、省七居2黃岡。省五、省八遷武漢新州。省五歿後省八率省五之子志和、志誠、志容及其二子一女遷遮安鄉彭城畈(今2黃岡市團風縣童家嘴)。省八贅婿文四公遷新州挖溝,其後分遷鄂州華容、武漢江夏、河南新縣、安徽霍邱…。省六裔文定從江北遷潼川府樂至縣。貴一公後裔字輩: 省四字輩:一省玄受國、太思良勝單 、鳳啟學文明、士作朝棟詩。 省五六八字輩:一省志敏思、文章尚允世、宗承之士奇、敬奉先人茂。遷重慶萬縣區增字輩:力敦忠孝德、自此萬年昌。 省七字輩:一省道玄永、單芳繼維希、士子有志懋、世盛振家奇。今字輩已到"奇" 黃武(省八贅婿文四公分支):一省文天子金以大朝一心士應昌期。 1862~1874年,省四五六七八續派40字:吉慶綏貽善,高超必濟光,鼎升垂裕後,建偉步元良,廣運孚輝炳,寅勳自發祥,立模恒在汝,萬福毓英長。 |
||
5. | 【漢川譜系】清光緒25年修譜:貴一公仕元為銅臺節度使,原籍江西饒州府鄱陽縣,妣吳氏,子八以省為派,數為名。辛卯(1351)紅巾賊劉福通倡亂,省一、省二、省四留守祖墓,省三、省五、省六、省八隨貴一公妣徙2黃岡高家嶺,居數歲,公妣卒,即葬其山。 省三複徙2羅田及2蘄州(今蘄春),省七複徙淋山河,省六獨留高家嶺至孫敏太徙中和鄉之童家旁。省八同我祖省五徙新洲。省五妣楊俱葬新洲棗茨林,子三:志和、志誠、志容。志和、志誠遷彭城阪(今2黃岡市團風縣童家嘴)。 我祖志容遷1隨州,在彼病故,即葬彼處。元末亂時妣餘攜男必才避兵沔陽郝家莊暫住。明洪武丙寅(1386)歲,妣卒葬小廟咀。我川修譜以必才公為始祖居沔(元代沔陽府,明代升為州,今3仙桃市)至五世祖明公入川(湖北漢川)。一世祖必才於至正甲辰(1364)春贅沔漕河熊仲謙家為婿,子四:志、敏、惠、愈。四公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與熊門分析,遂家漕河。志,惠後裔住漕河,愈任四川布政司(照磨),後裔住沔亂泥湖。我二世祖敏,子一:瀛。三世祖瀛子四:鈞、錦、鎬、鈺。鈞封承德郎戶部主事,留沔西關外漕河,子旭贈中憲大夫,戶部廣西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升山東兗州府知府。旭子承敘賜進士出身,奉議大夫,左春房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纂修累朝《寶訓》、《實錄》,兼修國史,經筵講官,前司經局洗馬,管國子監司業事。錦,鈺二公後裔住沔城內。我四世祖鎬封戶部主事,子一:明,原名璉,避兵亂潛身荷林,幸免而出。五世祖明公愛漢川,同仁約遙接諸峰近挹清瀨,遂占籍焉泊乎今已三四百年。後裔童琦提供。 |
||
5 | 以地緣與歷史及人口自然繁衍而論,天門童氏的祖先可能來自漢川童氏。童氏資料不足?請知情宗親來函告知。 | ||
5 | 1372年童子勝從湖北麻城縣遷樂山、峨眉山、井研。入川字輩:子漢應高祖、萬國登德成、先開宗政順、尚治啟文明、仲本全良貴、安行永世榮。(依地緣而論童子勝可能是貴一公後裔) | ||
5 | 祖譜籍浙江(浙右?),于明初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遷居湖廣德安府麻城縣孝感鄉青石橋(依地緣而論,是否為貴一公或千三公的世系?
分析如註 )。 天沌已未(康熙18年1679)童庚午與妻田氏,帶弟兄七人攜四子遷四川嘉州(今樂山市峨眉市符溪鎮)。童庚午四子是:有文妻萬氏郭氏,有賢妻夏氏,有才妻余氏。另一子殘譜不詳。字輩:有(1679年遷川峨眉符溪鎮)橋龍可理、尙(遷川峨眉符溪鎮)芳永登貴、金榜進朝廷、玉印聯升級、萬世受天恩。 註︰由麻城縣孝感鄉青石橋之古地名尋根,及【蘄春譜系】【四川樂山】“有”字輩年代相比較。 湖北鄂州童建新宗親提供︰湖廣德安府治下為“孝感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無青石橋。 湖北蘄春童德勳宗親提供︰清康熙9年(1670年)的《麻城縣誌》記載: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統130里,里各有圖。明成化8年(1472年),以戶口消耗,並為94里,複併孝感一鄉入仙居,為三鄉。明嘉靖42年(1563年),建置黃安縣,複析太平、仙居二鄉20里入黃安,止74里。 此記載說明,明成化8年(1472年),由於“湖廣填四川”,孝感鄉戶口消耗至極,動態平衡難以維持,從而結束了孝感鄉輸出和中轉人口的“填川”任務,並且撤銷孝感鄉,將其併入仙居鄉。因此“青石橋”之古地名現今可能不復存在,欲尋孝感鄉青石橋童氏,難度可能很大,甚至不可能。 【蘄春譜系】“學、一”字輩先祖經歷張獻忠癸未(1643)亂蘄。“應”字輩,應舉公約生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有”字輩年代與【四川樂山】“有”字輩年代相近。童德勳宗親熱心提供資料,但不敢妄自斷言四川樂山的世系銜接。 浙江江山童海根宗親提供︰明成化八年(1472年)對區鄉調整時,將孝感鄉併入仙居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新建黃安縣時,分調土地,就將麻城的一部分(包括有原孝感鄉一小部)劃入黃安,也就是今天的紅安縣。詳細請見︰童氏宗親網 / 尋根覓親 / "湖廣填四川"真相解密。 正淙建議︰無譜、殘譜、或譜載不清、或地緣資料難尋真正世系,後世子孫可利用有限地緣的資料,與當地世居宗親用DNA比對尋根,求真正世系。 (DNA比對尋根︰【童氏世系遷徙史】參考文獻的最後一行)。 |
||
2. | 【蘄春譜系】元末劉福通亂,童恢後裔千三公避禍,攜妻楊氏及子女及婿從江西瑞昌童車港遷湖北蘄州(今蘄春縣)。千三公子女︰福一 ~
福六,女省三,適張伯七。福一、福三、福四公失傳,福二公生浩公,徙廣濟梅川(武穴市梅川鎮)。浩公子︰式寵、式富,長式寵留居,次式富公徙黃梅袁湖嘴長鄉。福五、福六留居蘄邑童家嘴、童家畈。至今蘄春童氏修譜七次,堂號︰廉平堂,字輩︰千福清式添、思仲伯養求、學一應有定、作述啟家修、樹德光恒發、存仁澤自悠、文名逢泰會、蕃衍紹箕裘。今字輩已到樹德光恒發存,族人數萬。 註︰童氏世系遷徙史裡遷徙湖北蘄州(今蘄春縣)的世系,重疊有三支,特說明如下︰ 一、十朝公(宋高宗年代)棄官遷居於濟邑姚牌嶺(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鎮)…瑛公(明末)遷居蘄州(今蘄春)。 二、貴一公(元末1351年劉福通起義,貴一公晚年避禍,率八子從江西鄱陽縣遷湖北黃岡中河鄉高家嶺)…省三居蘄州(今蘄春)複又分支遷羅田。 三、千三公世系,與上兩世系不同,湖北蘄春童德勳宗親校正補充資料如下︰ 現今蘄春童氏,全都是我遷蘄始祖千三公的後裔,這是無可置疑的。 對於蘄、岡、羅三地童姓有何淵源的問題,我族前人早在嘉慶二年的【纂修宗譜序】中作了不與岡、羅童姓人同宗共祖的蓋棺定論。乾隆49年(甲辰年)、乾隆60年(乙卯年),我族作燕公與同族兄弟等人到黃岡、羅田進行過實地尋訪,並將其考查的經過和結果記入了嘉慶二年的【纂修宗譜序】。大概的情況是:作燕公等人查閱黃岡童弓川家的家譜後,也曾懷疑千三公“猶為省三”,但又“不得其遷蘄與夫易省為千之實”來證實,故“不得摭拾其說”。後來又在羅田進行了尋訪,得知羅之世系與我族不同,故“不得與居羅邑者同姓人同宗以共祖矣”。 羅田童氏字輩是“養再仁萬,廷朝希文,勝尚良子,承習斯有,大光啟邦,先德榮芳,仕維品重,家以道昌,崇倫務本,孝友甯康,信義永守,慶衍鐘祥”。對照羅田童氏一世祖是“養”字輩,恰好與我九世祖字輩相同。我原以為羅田童氏一世“養”祖,有可能是我們九世養祖的某個分支,遷羅後“另立門戶”。然而這個推斷是錯誤的。我在《童氏宗親網》上看到羅田有一個名叫童仕潮的人(曾在網上留言)。這說明羅田童氏從一世祖“養”字輩到現在的“仕” 字輩至少有25代人,與我族傳世代數基本相同,兩地不存在9代人的差距。由此可以斷定,黃岡童氏宗譜關於“複又分支遷羅田”的記載是錯誤的。羅田童氏是否為省三的後裔,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羅田童氏並無省字輩。 我蘄春童氏與(江西)瑞昌童氏也不同宗共祖,這裏不便加以贅述。 |
||
5. | 入川前世系︰1世︰童萬鐘、童萬釗、童萬璞。2世︰童古華、童古玉、童古田。3世︰童祥慶、童祥光、童祥福、童祥明。4世︰童榮昌、童榮貴、童榮華。5世︰童安康、童安泰、童安良、童安久、童安瑤。6世︰童正坤、童正應、童正乾、童正載。7世︰童光文、童光武。8世︰童清寧。9世︰童太源、童太湖。10世︰童志高、童志廣、童志亮。 入川始祖︰志高、志廣、志亮率族人於明初(1372年)由湖北孝感入川居重慶江北靜觀場。 |
||
1. |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童姓先祖遷湖北襄樊市老河口市袁沖鄉。今童氏人口上千分佈︰老河口市袁沖鄉童家樓、童家東西灣、童家崗、酂陽辦事處的童營。字輩︰一國思宏、延文祖澤、其元有子(今到子字輩)、傳志家邦… | ||
2. | 【黃梅九江五戶童氏宗譜】︰1949年靜安、立夫二君為了“敬宗收族,創議合修宗譜,將黃梅九江分離五戶合纂為大成通譜”,於是虛構了太乙公有五子(假資料)為梅九五戶共同的老祖宗(假資料),就這樣把五戶(真資料)聯繫成【黃梅九江五戶童氏宗譜】,梅九五戶︰顯戶、盛戶、世戶、軒戶、鴻戶。 顯戶世系︰顯筠–福益–承緒 承業–天文 天章 天福 天耀–申瑞 申禧 申爵 申榮 申猷 申祺 申齡 申祉 申昌 申裕。元至正庚子(1360) 顯筠公避元末之亂,從江西童家港徙安徽新安(今六安市裕安區新安鎮),繼亦轉徙湖北黃梅縣城北關,後又析遷孔壟(今黃梅縣孔壟鎮)童家坂。瑞方自持謙恭處世。[依據:明萬曆38年譜序(卷首第41頁)載:“顯筠公避元末之亂,由贛徙皖遷梅”;道光17年譜序(卷首第36頁)載:“顯筠公由新安占籍梅城”;民國四年譜序(卷首第23頁)載:“元末顯筠公遭劉福通之亂,由贛徙皖遷梅…惟顯筠公以上籍隸江西童家港”。] 盛戶世系︰盛襄–世寵 世喆–承與 承清 承統–時玠 時淩 時謙–濟玉 濟祜 濟祥。盛襄公先世自江西遷居蘄州(今蘄春)安平鄉,後居蘄州桐梓河(譜載八世前隸屬蘄州),明嘉靖甲子(1564)年盛襄公同長子二世祖世寵公由蘄州安平鄉遷梅邑停前鎮童家村。世寵公兒孫中有七人遠遷陝西。盛襄公次子世喆公於明中葉繼盛襄公遷黃梅碎石寨下童寨村,其後裔15世朗先一支複遷安徽宿松。[依據:嘉慶二年譜序(卷首第54頁)載:“我族自蘄州遷梅…盛襄公率同二世祖世寵公於明嘉靖甲子年以教授來梅…公以前籍隸蘄州”;光緒16年譜序(卷首第43頁)載:“我祖先世自江西遷居蘄州安平鄉聚族而處…傳至盛襄公於明嘉靖甲子年同長子二世祖世寵 公以 教授來梅館于東關外張林鎮…盛襄公次子世喆公其先居蘄州,後亦相繼遷梅”;咸豐五年盛戶譜序(卷首第52頁)載:“遷梅世寵公始當明嘉靖時居蘄之安平鄉”;卷首第61頁譜序載:“世喆公始居蘄州桐梓河,明中葉繼盛襄公遷梅卜居碎石寨”。] 世戶世系︰世芳–以松–玉瑀–峽公–重金。世芳公先世由豫章之新喻(今江西新余)迁蕲州(今蕲春),明洪武二年(1369) 世芳公奉詔(誥命官)由蘄州遷黃梅縣源湖嘴童大村。[依據:明嘉靖年間譜序(卷首第71頁)載:“我遷梅始祖伏一公,公先世本豫章之臨江府新喻縣籍(今江西新余),鼻祖諱暹公之裔,字伏一諱世芳…於大明洪武二年奉詔(遷梅)”;道光七年譜序(卷首第69頁)載:“世芳(字伏一)公由豫章之新喻(今江西新余)遷蘄州複遷梅”。] 軒戶世系︰軒公–國安–允慶–吉祥–昌茂…家盛。軒公前六世隸屬鄱陽,明景泰辛未(1451)進士官禮部尚書(注1),妣張氏生國定、國安、國寧(注2)。 國定、國甯後裔分佈鄱陽、湖北(二地都未聯繫),國安居湖口蘇關渡。允慶由湖口遷居德化(今九江市)仁貴鄉。 鴻戶世系︰鴻公–景琛–朝用–振河–安隆–邦彥–應鏞–方忠–勝義–良易。鴻西元末避亂由江西瓦橋遷居鄱陽。永樂二年(1404)景琛遷德化橫港(今 黃梅小池鎮)。[依據:1、卷10第1頁載:“景琛……遷居德化橫港賽業家莊後卜宅於斯承當對二鄉小池湖”。2、《清史稿 卷66志41》:江西省九江府 “沿明制,領縣五”,德化“巡司三:大姑塘、小池口、城子鎮。”其中的小池口巡司即今黃梅小池鎮。3、事實上,鴻戶現今居住地是黃梅小池鎮。 4、1949年五戶第一次合修宗譜客序(卷首第16頁)載:“公徙鄱陽六傳亦徙德化今改黃梅是為今之鴻戶。”] 合併字輩與世代(合併通派世代;各戶世代)︰盛世承時濟美士名克成(通派08-17世;盛戶01-10世) 元亨利貞吉道義啟賢英(通派18-27世;盛戶11-20世) 溫良恭儉讓正直益聰明(通派28-37世;盛戶21-30世) 華夏逢堯舜精忠衛國誠(通派38-47世;盛戶31-40世) 註1︰家盛公舊稿不完備。1915年修譜,譜序:吾族士昂公(明朝南京禮部尚書童軒)景泰辛未進士,籍隸鄱陽,國安公遷湖口,允慶公複遷德化… 註2︰德勳宗親校正︰從《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青谿漫稿卷23》裡查得《明故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致仕贈太子少保童公墓誌銘》(明倪嶽撰)。 閱後才知軒公祖籍“鄱陽文北鄉樟潭裡”生于“南京秦淮之西”,“配夫人陳氏無子,側室李氏生女一曰靜娥,適錦衣黃璋,蔡氏生子紫芝(遺腹子)” 族譜與官方文件的子嗣記載不一樣,本遷徙史以族譜為主,但保留官方文件做參考。 五戶之前無世系連接,慾尋根,應以族譜資料、年代及地緣追查,再以DNA比對確認。如︰世芳公(伏一?福一?)、盛襄公都有可能是千三公後裔。 |
||
6. | 清初湖南大庸(今張家界市)童氏北遷湖北恩施市白果鄉、利川市,清末至民國36年為地主,家族興旺時被殺害無數,至今所剩童姓大概幾百人,家譜無存,字輩:正(正字輩由湖南遷于湖北恩施)大德清光,繼述承(今到承字輩)先澤…。註︰有字輩就有族譜,請恩施市白果鄉、利川市宗親再找。 | ||
6. | 琛公…公常公…癸公…魁公…嗣公,乾隆37年(1772)嗣公攜妻李氏率子昌福、昌禮、昌祥、昌祿、昌祉從湖南省婁底市冷水江市礦山鄉洞下村遷居湖北施南府恩邑(恩施)西鄉楠木坪。 | ||
6. | 始祖晉朝大夫(可能是胥童,請看原譜註),因失譜序…不知歷經多少朝代…亂世時童氏弟兄將銅秤砣搗碎各執一砣為記奔走,我祖逃奔豫章瑞州府高安縣二十四都置業。至明末豫章(今南昌)瑞州府高安縣二十四都童氏(庠生)赴湖廣恩施教學,童氏(庠生)–先陽、星陽–應聰、明、智、慧、鮮、照(時張獻忠屠川1639~1646年)–茂盛(平張獻忠之亂後,康熙戊辰年(1688年)應聰兒子茂盛公攜眷遷居黔遵義縣樂安裏二甲地名瓦成塘)–子美(子美公由貴州遵義遷入川廣安市武勝縣清平鎮)。入川字輩:之(子:子美公)先世季("王季"合成一字)、大文德萬載吉星永光明、榮華福祿壽忠孝進朝庭、開科尤天選富貴嘉安慶。 註【武勝縣清平鎮族譜】童吉福提供(正淙註)︰自晉朝(疑譜寫錯,春秋晉國)起,童姓大夫出生(胥童),分姓支傳(胥氏分姓,支傳童姓),流派先祖,失其譜序,未得原真。祖派者,今考究祖派遺語:以湖廣閩中(亂世才有可能跑這麼多省,疑是黃巢時代)置業為始,認丁繁重,村後有一祠宇,宇內石角生金,石縫出米。族內有一人,名曰道仙,在宇焚獻,日需盡敷。時因栽插禾苗,道仙以水碗使箸,能撐日辰長永不夕之術。經朝欽監查之,兵伐而誅。始祖知覺同胞弟兄,遂將銅秤砣搗碎各執一砣為記奔走,以子孫後會記認同本之譜也。始祖逃奔豫章瑞州府高安縣二十四都置業。祖人派發愈繁,我祖身列庠生,棄業置身赴廣,恩施縣教學,始娶祖母所生先陽、星陽,陽生應聰、明、智、慧、鮮、照,公行第一。應聰所生茂盛一人,是時黃巢(疑譜寫錯,張獻忠)在黔省逆亂。亂之後,予祖攜眷至黔,坐落遵義縣樂安裡二甲地名瓦成塘,置買大梨寨、小梨寨,人丁亦盛。康熙戊辰年(1688年)西蜀開墾,己巳年(1689年)至黔省。 |
||
7. | 朝山公–萬一(益)郎…十三郎…四四郎後裔福建連城遷湖北省,有:璦公寬房:20世遠寶公于清同治年間(1868)遷居湖北3漢口市。 | ||
2. 3. |
江西宜春市銅鼓縣瓦脊街童氏190?年遷至湖北2黃岡,再遷3武漢江夏區湖泗鎮鄔橋童家畈,曾回江西宜春市銅鼓縣修譜。 字輩:吉慶綏貽善、高超必濟光(今輩:貽善高)。 |
||
2 | 光緒33年(1907)童新發攜家眷皮氏、幼子童正茂(2歲)從湖北省黃岡縣賈廟區楊泗公社童家灣遷至江西省彭澤縣楊梓鎮龍源村橋下組。 1963年湖北黃岡族人童奇付、童奇伯帶家譜來楊梓鎮,可惜家譜在文化大革命燒燬。 |
||
8. | 宜昌市枝江市、宜昌當陽字輩︰啟月上光大、名事開榮華、萬代傳忠後、禮義志國家。童氏人口千餘人。世系資料不足?請知情宗親來函告知。 另宜昌當陽字輩︰永繼先緒、傳家文章、有志登朝、定國安邦。世系資料不足?請知情宗親來函告知。 註︰以宜昌枝江市童佤廟子童氏人口千餘人而論,年代可能是明清年代填川移民到宜昌市、枝江市、當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