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氏世系分佈圖:陜西山西。  說明1︰文字記載年代順序,上古下近。 2︰世代符號"–"代代銜接,"…"隔代銜接。 3︰粉紅色文字為未知。
  1.[1] 西周建都鎬(陜西長安),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傳至周穆王(註1),周穆王13年納隴西(甘肅天水)辛氏女(辛美人盛姬)侍宮(侍候天子),越四年有娠生男,左手紋"立"右手紋"里",周穆王賜支子姓童名續(註2註3),封公雁門雁門為郡。童續兒子︰文迥山陰侯、文育安陽侯。
今西安市童氏分佈︰
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周至縣九峰鄉 …
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童姓5000人,靈沼鄉是西周皇家園林,全村童氏非常尊敬周文王,阿底村南邊至今仍保留有周文王寺廟、及又長又高的祭祀靈台。解放前古老村規︰周文王靈台方圓幾十里演戲需經阿底村童氏同意,否則阿底村人會去砸場。一說︰阿底村童氏是最古老源頭,但無族譜。另一說︰有族譜(註4註5)載阿底村童姓來自明初洪洞大槐樹。此二說應以有族譜的為準。
註1︰周穆王(姬姓,名滿,周昭王之子)。傳說享壽105歲,在位時間約為55年。
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汲縣(今河南省新鄉市)戰國墓所出土《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穆王13~17年駕八駿之乘,西行觀黃帝之宮(陜西延安市
黃陵縣),征崑崙,越過漳水,北絕流沙,與西王母做歌相和。又記載他寵愛隴西辛美人盛姬,為盛姬築台。
註2︰目前發現最早(約春秋末年)寫童氏族譜及序文的先祖童徹(澈)。【蘭溪古譜】【仰韓古譜】是童徹(澈)修譜的分支,記載…周穆王(及辛氏生童續)–童續(=童錫)…童潭(弟童徹寫譜及序文)…仲玉–恢…童道觀(=道光)童粲(=惠燦)…,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士族紛紛南渡新定仰韓(今淳安仰韓)、建康府(今南京)、睦州建德(今浙江建德市)。
註3︰浙江蘭溪、建德、淳安、富康宗譜載:續公受姓(接受童姓)封雁門。(雁門堂成為童家郡望堂號)
註4︰西安電信局童信科宗親說:其大伯處有阿底村童氏家譜,譜載:明初山西4洪洞大槐樹童氏遷徙陜西咸陽市4涇陽縣清流鄉,明代4涇陽縣清流鄉童鼎複遷入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
註5︰明初移民政策,老祖先童鼎從山西洪洞縣廣仁寺移民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灃河西岸。村中老譜︰1~6輩毀于文革,7~17輩部分尚存。
註6︰據《山西人口姓氏大全》:現山西童姓不足3000人,主要集中在雁門地區:雁北應縣317人、陽高111人、忻州繁峙縣242人。其次太原市南城區131人、河西區121人和大同市城區151人、礦區134人…
2. 童翊後裔湖北黃岡、中河鄉、高家嶺族譜記載:童黎封潼水,始有童姓。(潼水位置靠近長安,依地緣及人口自然繁衍而論,可能是童續後裔)。
《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水穿城而過,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
3. 春秋晉國建都新絳(山西曲沃),公元前575年6月晉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爭霸戰,晉大捷。晉厲公認為已無外患,遂集中精力對付國內強卿(郤、欒、荀、趙、魏、韓、范、智…等族),公元前573年晉厲公指使晉大夫胥童數人殺死郤至,胥童乘勢將欒書、荀偃劫持,後被晉厲公赦還。
欒書聯合荀偃趁晉厲公出遊,誅殺胥童及滅胥族,囚殺晉厲公,迎立公子周為晉悼公。胥童子孫避禍以父字為氏,併入童姓。
4. 以地緣及人口自然繁衍而談︰
早期童續後裔應分佈在西周國都
長安西安潼水雁門大同山陰安陽晉都新絳(山西曲沃)洪洞
早期胥童後裔應分佈在晉都
新絳(山西曲沃)洪洞
童續傳14~17代、胥童傳4~7代之後,時逢韓、趙、魏三家分晉遷都移民,遷都移民後童氏分佈成樹狀結構分三支(陜西山西、河北山東遼東、河南):
1.留原居地陜西山西,後裔約佔現今童氏15%
2.趙:河北邯鄲。戰國末期,再遷徙渤海郡,後裔約佔現今童氏70%
3.魏、韓:河南開封、河南宜陽韓城,後裔約佔現今童氏15%
5. 始祖童忠賢祖籍遼東,開元(713~741)丁卯(727年)正月初一午時生,18歲從軍。2世祖童遵,唐寶應(762~779)壬寅(762)年生,起家太原,恭軍禮泉縣(陜西咸陽市禮泉縣)鎮守襄陽(湖北省襄樊市襄陽縣)。3世祖童游晚年,唐僖宗中和光啟(881~888)年間兵亂,保禦有功,郡人立祠。4世祖童丕,居福塘(?),唐末(888~906)為德華令,葬廬陵(江西吉安市)。5世祖童懋居廬陵(江西吉安市)。忠賢公後裔分佈︰湖北十堰市、十堰市鄖西縣、十堰市房縣、襄樊市宜城縣、襄樊老河口、襄樊谷城、隨州、隨州草店鎮、荆門市鐘祥市、3武漢童家河…、11陝西旬陽縣…、江西吉安、泰和、安福…、貴州貴陽…。
4. 朱元璋為平均發展經濟,將人口稠密的山西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辦移民屯田。被遷的農民,先集中到洪洞大槐樹周圍村莊暫住,在大槐樹的廣濟寺辦理手續,領憑照和路費,國家發給耕牛、種子、土地、免三年租稅,而後結隊遷往各地。大槐樹童姓遷民後裔分佈冀(河北)、魯(山東)、豫(河南)、陜(陝西)、甘(甘肅)、皖(安徽)、蘇(江蘇)、鄂(湖北)、蒙(內蒙)、川(四川)、青(青海)、黔(貴州)、滇(雲南)、桂(廣西)、粵(廣東)、瓊(海南):
洪洞縣大槐樹遷民陜西如下:
陜西:咸陽
涇陽縣清流鄉。(西安電信局童信科說其大伯處有阿底村童氏家譜:明初童鼎從咸陽涇陽縣清流鄉遷入西安市1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
6. 青海的童氏來源是從明朝洪武15年(1383)從陝西鳳翔府歧山縣義鳳從軍到青海西寧。2009年後裔西寧市大通縣童學范、童生科,主編青海省童氏總譜。
7. 明初移民政策,祖籍山西童氏武舉人封遷西安金占山、漢中市洋縣龍亭鎮。童小橋為清皇太子武術禦師,一次傳授武功,不慎傷皇子,遂舉家隱姓逃至和州(今安徽和縣)定居,改仝姓(仝=同,童姓分支)。 康熙八年(1669年)後,仝姓後人朝中武舉,家道興旺,部份後裔衣錦返鄉陜西漢中市洋縣龍亭鎮。仝姓回族主要分佈:安徽和縣、陜西漢中市洋縣(部份改回童姓)。
8. 貴一公後裔省六之子志高、志廣、志亮率族人於1372年由湖北孝感入川居重慶江北靜觀場,後裔文定遷潼川府樂至縣。1644年4月賊張獻忠與童氏大戰,1648冬童氏死傷過半,倖存者四處逃命:有逃四川西充、貴州遵義、貴州思南縣、雲南昭通市威信縣、陜西漢中市寧強縣城固縣西鄉縣…。
9. 陝西榆林市綏德縣童家山榆林市米脂縣郭興莊鄉呂岔村,至今13代。分支榆林市橫山縣
7. 安徽樅陽童氏橋公派下,清乾隆年間大有公遷潛(今何處?)卒塟於潛,爾後子孫再遷陜西洋縣鐵冶河。
10 乾隆期間,湖南平江童氏族人湖廣填四川、陝西:
32世童先睿配易氏生五子:聖元、聖紜、聖耀、聖紀、聖學,自嶽州府黃龍場板壁園(今岳陽縣康王鄉新和村童家組)遷陝西省
西安府商州山陽縣城東。
32世童先發配歐陽氏樓正,生三子,第三子聖新字學夫娶張氏喜正生五子:道仁、 道義、道禮、道信、道弟遷往四川
34世童道鎮,童道錫於乾隆期間遷往

34世童道學字禦風配李氏鶴貞生二子:必興字運起配唐氏玉正、必慶字侯雲配譚氏士正,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歲遷往
陝西
童先炳乾隆四十年(1775)移民來
陝西漢陰縣漩渦鎮,歷經奮鬥,在漢陰縣漩渦鎮紫陽縣漢王鎮置產數千畝,並在漢王城置店面數十間。1949年以後,體制改革,私有土地歸國有,今族人大部份居住在陳舊的土木屋。
11 年代?童氏祖先自湖北十堰市鄖西縣遷入陝西安康市旬陽縣,家譜字輩:大煥明興順、永遠保長青、榮華富貴現、一字定乾坤。請知情宗親來函告知。
6 清朝末年陝西歧山縣童氏遷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海河鎮、鹽都縣,堂號:油舊堂。
12 陝西延安市寶塔區童氏近200人,資料不足?  請知情宗親來函告知。

[1]
user:
文字記載年代順序:
上古下近